
删除。 清 蔣士铨 《香祖樓·訪葉》:“我和你情緣乍悲乍喜,做萍飄絮墜,再連枝蒂,把恨苗愁根删薙。” 樊增祥 《蘭當詞跋》:“又作《天仙子》雲:‘緑樹蔭中紅葉徑?’餘曰:‘葉生於樹,既是緑樹,其下安得有紅葉?’君皆應時删薙,不以為忤。”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積微居金文說自序》:“去春少事,輒取舊稿大加删薙,頃復簡擇,存文二百八十二篇,為器二百三十有八,析為七卷。”
“删薙”是一個由“删”與“薙”組合而成的複合動詞,多見于古代漢語及文獻典籍。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删”本義為删除、去除,如《說文解字》釋為“剟(duō,削除)也”,指對文字或事物的裁減。
“薙”音tì,原指除草,後引申為鏟除、修整,如《禮記·月令》載“薙氏掌殺草”,注疏稱“薙謂迫地芟之”。兩字合稱,強調徹底清除的行為。
二、核心詞義
“删薙”指通過系統性的删削與整理以達到去除冗餘或無用部分的目的。常用于描述文獻編纂(如删除冗雜文字)、農事活動(如鏟除雜草)或社會治理(如整頓秩序)等場景。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到“删薙繁蕪,以存精要”,即指對文獻的提煉。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學術研究、古籍整理領域仍具價值。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删除;鏟除”,并引《宋史·河渠志》“删薙榛莽”為例,體現環境治理含義。
參考資料
“删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 tì,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删薙”原指修剪亂長的草木(如《查字典》的引申義),後引申為删除、清除雜亂無章的事物,使之變得有序。例如在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文字、情感或冗餘内容的整理(如蔣士铨《香祖樓·訪葉》中“把恨苗愁根删薙”)。
字面本義
從構詞法來看,“删”意為删除,“薙”通“剃”,指割除雜草。兩字組合後,最初指通過修剪使草木整齊,後擴展為對抽象事物的整理。
引申用法
在文學和學術語境中,“删薙”常用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用例和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暗河拔葵啖棗半兩半山亭菜籽油瞋蛙塵煙棰杖觸網詞忏打長工丹童短棹風聞拊背搤吭賦食感格高擎谷食駭鷄犀航郵盍旦活化石勦浄交年濟惡金仙救經涼貨良有以也吝口鄰曲流向鸾辂埋年木弓霓騎牛宿旗盤繞劈心魄兔碕嶔曲陌三鬥塵哨守神母夜哭攝衽瘦瘁熟溜書信松碎湯液通辭媮快襪材五兵無腳蟹五指相依鮮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