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改修訂。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唐6*子西》:“ 蜀 人 ********* 醇翁 《金牛驛》辨之以詩雲:‘唱奇騰怪可删修,争奈常情勝謬悠。’”《宋史·刑法志一》:“ 蔡京 當國,欲快己私,請降禦筆,出於法令之外,前後牴牾,宜令具録付編修敕令所,參用國初以來條法,删修成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删修漢語 快速查詢。
“删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ān xiū,由“删”(删減)和“修”(修改)兩個語素構成,均為左右結構的漢字。
2. 基本釋義
指對文字或内容進行删減并修訂的行為,即删除冗餘或錯誤部分,同時調整、完善整體内容。例如:
例句:他對講稿作了些增删修改。(來源:)
3. 用法與語境
4. 曆史用例
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引用吳師孟的詩句,提到“唱奇騰怪可删修”,體現其用于文學創作的修正過程()。
總結
“删修”強調對文本的優化,兼具精簡與完善的雙重含義,適用于學術、法律、文學等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删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删”和“修”。删指删除、去除的意思,修指修訂、修飾的意思。
“删”字的部首是刀,它的筆畫數為2畫。而“修”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10畫。
删修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由“删”和“修”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表示對原始文本進行删減和修改。
删修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刪修」,使用的是繁體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對于删修這個詞來說,它的古時候寫法為「刪脩」。
1. 這本書經過删修後,内容更加精簡。
2. 編輯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删修,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删削、修訂、修飾、删節、修正
編輯、潤色、修改、校對
添加、增補、擴充、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