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移居以避禍害。 宋 陳繹 《邵古墓銘》:“戎難,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傳·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豐子恺 《告緣緣堂在天之靈》:“我在 南沉浜 鄉間已經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敵機常常來襲。”
(2).避開不居。《魏書·肅宗紀》:“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無以及遠,俾令蒼生罹此塗炭,何以苟安黃屋,無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參見“ 避正殿 ”。
“避居”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拼音:bì jū
核心含義:
古代文獻中,“避居”常與政治、社會動蕩相關,如《明史》提及阮大鋮“避居南京”以避戰亂。詩詞中亦用于表達隱逸情懷,如清代鄭孝胥詩句“避居海濱幸逃死”。
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避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為了躲避危險、困難或不愉快的環境而選擇居住在别處。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解成“辶”和“居”。其中,“辶”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行走或路程的意思,而“居”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居住、住宅。
“避居”來源于古代漢語,字形保持了很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避居”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多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避居”的例句:
其他與“避居”相關的詞彙包括:“避難”、“遷居”、“搬遷”等。
“避居”的反義詞可能是“居住”、“駐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