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的意思、巨鹿之戰的詳細解釋
巨鹿之戰的解釋
秦末農民起義軍擊敗秦軍主力的戰役。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軍攻趙,包圍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率起義軍前往救援。項羽殺掉畏戰的宋義,揮師渡漳水,破釜沉舟,于巨鹿大敗秦軍主力,解除巨鹿之圍,并迫使章邯投降。
詞語分解
- 巨鹿的解釋 .古湖澤名。在今河北省巨鹿縣北。又稱廣阿澤。 .秦代縣名。項羽破秦軍處﹐在今河北省平鄉縣。 .郡名。秦置﹐漢因之。唐名邢州﹐其地約當今河北省南自平鄉任縣至晉縣藁城一帶地區。
- 戰的解釋 戰 (戰) à 打仗:戰争。戰機。戰績。戰略。戰術。戰國(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 泛指争鬥,比高下:論戰。争戰。 發抖:戰抖。寒戰。膽戰心驚。 姓。 和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争中的關鍵戰役,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背景
- 時間: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
- 地點: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 參戰方:項羽率5萬楚軍 vs 章邯、王離40萬秦軍
- 曆史背景:
- 秦朝暴政引發陳勝吳廣起義,各地反秦勢力崛起
- 秦将章邯鎮壓起義軍後,聯合王離圍攻趙國巨鹿城
二、戰役過程
-
戰略轉折:
- 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援趙,宋義拖延46天不進
- 項羽斬殺宋義奪兵權,破釜沉舟(典故出處)
-
決戰階段:
- 楚軍渡漳河後鑿沉船隻,僅帶三日糧,直撲秦軍
- 九次激戰擊潰王離長城軍,斷秦軍糧道
- 諸侯軍從"作壁上觀"轉為參戰(另一典故出處)
-
結果:
- 王離被俘,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
- 秦軍主力覆滅,加速秦朝滅亡(3個月後劉邦入鹹陽)
三、曆史意義
-
軍事層面:
- 首創"分割包圍"戰術典範
- 中國戰争史上最早以少勝多經典案例
-
政治影響:
-
文化符號:
- "破釜沉舟"成為決心拼搏的代名詞
- 塑造項羽"戰神"形象的重要戰役
四、數據對比
項目 |
楚軍 |
秦軍 |
兵力 |
5萬 |
40萬(含20萬精銳) |
傷亡 |
約1.5萬 |
全殲/投降 |
統帥 |
項羽 |
章邯、王離 |
裝備 |
輕甲短兵 |
重甲弓弩 |
該戰役完整記載可見《史記·項羽本紀》,現代研究可參考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指的是公元前207年發生在中國曆史上的一場重要戰役。該戰役由秦朝和趙國之間展開,戰場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巨鹿縣境内。這場戰役對于中國曆史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詞義解析
巨鹿之戰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巨和鹿。
1. 巨:表示大、巨大的意思。在巨鹿之戰中,這個詞用來形容戰鬥的規模相當龐大。
2. 鹿:表示鹿。這裡用來指代巨鹿地區的特有動物,也可以引申為該地區的特色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巨:部首為人,總筆畫數為12。
鹿:部首為鹿,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巨鹿之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文獻,如《史記》和《漢書》等。這些文獻記載了戰役的事實以及相關背景。
繁體字
巨鹿之戰的繁體字為「巨鹿之戰」。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巨鹿之戰可能被寫作「巨鹿之戰」。
例句
1. 曆史上巨鹿之戰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2. 巨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年,對趙國來說意義重大。
組詞
巨鹿、戰役、規模、龐大、曆史
近義詞
巨獸之戰、重要戰役、大規模戰鬥
反義詞
微小之戰、無關緊要戰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