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撒褲腿 ”。褲腳口寬大的褲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婦容’講的不是梳鬅頭,甩大袖,穿撒褲腳兒,裁小底托兒就得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五回:“前頭的一個,白面皮圓盤臉,戴着頂舊了的學生帽,穿一件白洋布對門衫子,藍布褲子撒褲腿。”
“撒褲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ā kù jiǎo,其核心含義指褲腳口寬大的褲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案例,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地方文化資料。
《撒褲腳》這個詞是中國方言中的一種口語表達,意思是使褲腳下垂并露出褲腿,多用于形容一個人身材矮小或者穿着不整潔。
《撒褲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衣”和“足”,部首的字義分别是衣服和腳,表示與衣服和腳有關。該詞的總共由14畫組成。
《撒褲腳》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自中國南方的一種方言表達,形容一個人穿着不整齊;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明代的小說《*********》,在小說中比喻女子的行為輕佻。
《撒褲腳》是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撒褲腳》這個詞的形式略有不同。褲的字形為“袴”,表示一種寬松的褲子;腳的字形為“足”,表示人的腳部。
1. 他的褲子撒褲腳了,看起來很邋遢。
2. 女孩撒褲腳的模樣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
撒褲腳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和需要進行搭配。
近義詞包括:露褲腿、露小腿、松褲腳。
反義詞包括:束褲腳、收攏褲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