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编断简的意思、残编断简的详细解释
残编断简的解释
残缺不全的书籍。 宋 欧阳修 《论删去正义中谶纬札子》:“残编断简,出於屋壁。” 清 戴震 《书阎宁前墓志后》:“忠义之士,虽其残编断简,人犹慕而传之,况其鸿文鉅篇,照耀人间乎!”
词语分解
- 残编的解释 残缺不全的书。 元 成廷珪 《夜思》诗:“青灯细雨三更梦,白首残编万古心。” 明 文徵明 《寄黄泰泉学士》诗:“残编空復淹 司马 ,当路何人荐《子虚》!”
- 断简的解释 见“ 断简残编 ”。
网络扩展解释
“残编断简”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通常因年代久远、战乱、保存不善等原因导致文献散佚或破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
“编”指古代串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简”是书写用的竹片或木片。成语字面指断裂的编绳和残损的竹简,代指不完整的文献。
- 引申义:
泛指因历史原因(如战乱、火灾、虫蛀等)而残缺的书籍、文章或文史资料。
二、出处与用法
-
历史渊源:
- 最早见于北周庾信的《谢滕王集序启》:“残编落简,并入尘埃。”
- 宋代欧阳修在《论删去正义中谶纬札子》中亦提到:“残编断简,出於屋壁。”
-
近义关联:
与“断简残编”“断编残简”为同源成语,意义相近,均强调文献的残缺性。
三、使用场景
- 学术研究:
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献整理或考古发现中不完整的文本,如:“考古学家从墓中发掘出一些残编断简,需进一步修复研究。”
- 文学创作:
可比喻零散的记忆或未完成的作品,如:“这部小说仅是残编断简,作者便因病搁笔。”
四、例句参考
- 清代戴震曾言:“忠义之士,虽其残编断简,人犹慕而传之。”
- 宋代黄庭坚诗云:“断编残简伴闲居。”
五、补充说明
- 现代延伸:
该词也可用于比喻零散的知识片段或未完成的项目,如“历史的残编断简中隐藏着无数未解之谜”。
- 相关成语:
“片纸只字”“吉光片羽”均与文献的珍贵残缺性相关,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欧阳修《集古录》或陆游《对酒》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残编断简》是指古代书籍或文件因各种原因而遗失了一部分内容,只保留下来的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或者摘录。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残(部首:歹,笔画:9)、编(部首:糸,笔画:11)、断(部首:欠,笔画:4)、简(部首:竹,笔画:7)。
《残编断简》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资料的修复和整理。在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书籍或文件的部分内容遭受了损失,只有残留下来的片段或者摘录。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这些残次资料的信息,历代文献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整理和修复工作,使得后世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残编断简》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殘編斷簡」。繁体字与简体字在字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意思是相同的。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变化,「残编断简」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轻微的差异,但整体上仍能够保持基本的词意。
以下是一个例句示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虽然残编断简,但我们仍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用信息。
与《残编断简》相关的组词有「残本」「编修」「断章取义」「简繁对照」等等。这些词语都与古籍、文献修复和整理有关。
近义词可以是「残篇」「残卷」「残半」「伪编」等词语,它们与残缺不全的文献有关,但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义词可以是「完整」「完备」「完整版」等词语,它们与残缺不全的文献相反,意指所有内容都完整保存的版本。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