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柳歐蘇的意思、韓柳歐蘇的詳細解釋
韓柳歐蘇的解釋
唐 代 韓愈 、 柳宗元 和 宋 代 歐陽修 、 蘇轼 的合稱。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韓 柳 歐 蘇 。 韓 柳 文多相似…… 韓 如美玉, 柳 如精金; 韓 如靜女, 柳 如名姝; 韓 如德驥, 柳 如天馬。 歐 似 韓 , 蘇 似 柳 。” 簡夷之 《<中國近代文論選>前言》:“ 清 代文壇原以桐城派為正宗,他們标榜 孔 、 孟 、 程 、 朱 的‘道統’, 韓 、 柳 、 歐 、 蘇 的‘文統’,以及二者結合的所謂‘義法’。”
詞語分解
- 韓柳的解釋 唐 代古文家 韓愈 和 柳宗元 的并稱。 宋 歐陽修 《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 子厚 ( 柳宗元 )與 退之 ( 韓愈 ),皆以文章知名一時,而後世稱為 韓 柳 者,蓋流俗之相傳也。” 宋
- 歐蘇的解釋 宋 散文大家 歐陽修 和 蘇轼 的并稱。 金 王若虛 《送呂鵬舉赴舉序》:“故必探《語》《孟》之淵源,擷 歐 蘇 之菁英。”
專業解析
"韓柳歐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對四位唐宋散文大家的并稱,特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轼。這一稱謂源于明清學者對唐宋古文運動核心人物的推崇,四人被尊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散文創作對後世影響深遠。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人物解析及文學地位三方面詳述:
一、詞源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載:
"韓柳歐蘇"
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轼四位文學家。四人同為唐宋古文運動領袖,主張"文以載道",革新骈俪文風,倡導質樸實用的散體文,被後世奉為散文典範。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387頁。
二、人物解析與文學貢獻
-
韓愈(768-824)
- 核心主張:提出"文道合一""不平則鳴",強調文章的社會功用。
- 代表作:《師說》《原道》等,以雄奇剛健的文風重建儒家道統。
-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第56-62頁。
-
柳宗元(773-819)
- 創作特色:善用寓言諷刺時弊(如《三戒》),山水遊記(《永州八記》)開意境散文先河。
- 思想内核:融合儒釋道,關注民生疾苦。
- 來源: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三章。
-
歐陽修(1007-1072)
- 革新貢獻:主導北宋詩文革新,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反對西昆體浮靡文風。
- 代表文體:筆記《歸田錄》、史論《五代史伶官傳序》。
- 來源: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12頁。
-
蘇轼(1037-1101)
- 藝術成就:散文"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将哲理(《赤壁賦》)、叙事(《石鐘山記》)融于一體。
- 曆史地位: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影響明清"性靈派"。
- 來源:莫砺鋒《蘇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五章。
三、文學史地位與影響
- 并稱由來:明代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将四人列為"古文正宗",确立其并稱地位。
- 核心影響:
- 終結六朝至初唐的骈文統治,奠定散體文主流地位;
- 建立"文以明道"的創作傳統,推動儒家思想複興;
- 開創多樣文體範式(如論說、遊記、筆記),豐富散文表現力。
- 來源: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修訂版)第201-205頁。
參考文獻
- 辭書釋義類: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網絡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 學術著作類: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
- 莫砺鋒《蘇轼評傳》
- 古籍原典:
- 《唐宋八大家文鈔》(國學導航 可查部分原文)
- 《歐陽修全集》《蘇轼文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部分古籍原典鍊接因版權限制未提供,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或官方數據庫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韓柳歐蘇”是文學史中對四位唐宋散文大家的合稱,具體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轼。這一稱謂源于他們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中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
具體解釋:
-
人物構成
- 韓愈:唐代古文運動核心人物,主張“文以載道”,代表作有《師說》《原道》等。
- 柳宗元:與韓愈并稱“韓柳”,擅長山水遊記與寓言,如《小石潭記》《捕蛇者說》。
- 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推動詩文革新,代表作《醉翁亭記》。
- 蘇轼:宋代文學集大成者,散文豪放自然,如《赤壁賦》。
-
文學地位
四人被視為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反對六朝骈文浮華之風,提倡内容充實、語言質樸的散文。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評價:“韓如美玉,柳如精金;歐似韓,蘇似柳”,概括了他們的風格差異與傳承關系。
-
後世影響
清代桐城派将“韓柳歐蘇”奉為文統典範,強調其“義法”結合(内容與形式統一)的創作理念。
補充說明:
該合稱主要聚焦于散文成就,未涵蓋四人的其他文學貢獻(如韓愈的詩歌、蘇轼的詞等)。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文學主張,可參考《中國文學史》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不可長奧古便錢務俵分避殿損膳賓雀瀕危物種殘租騁目塵混觸觝辭彩淡然對文二十四番風信凡鄙坊院苟辭官賦海盟山咒海水憨兒浩邈會心翦覆急變戟枝課養款志饋歲逵卒來翰覽物勞伐六鳌禮學倫經沒咒念朦混麪店納罕蓬勃汧國起過鵲橋熱泉擅命燒薪申曲松花箋歲收縮版通敏土爾扈特駝囊脫胎漆器吳中四士瑕壁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