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易·複》:“上六,迷復,兇……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孔穎達 疏:“以其迷闇不復,而反違於君道,故象雲:‘迷復之兇,反君道也。’”後用以指迷失不改過;糊塗不醒悟。 宋 王禹偁 《賀收複益州表》:“雖依九伐之法,特開三面之羅,尚敢嬰城,斯為迷復。” 宋 邵雍 《誡子吟》:“改圖不害為君子,迷復終歸作小人。”
迷複是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拆解與典籍用例兩方面闡釋:
“迷” 指迷惑、迷失方向;“複” 意為返回、恢複。組合後“迷複” 指因執迷不悟而無法回歸正途,引申為在錯誤中沉淪不知悔改。
《漢語大詞典》釋為:“執迷而不知悔改”(來源: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周易·複卦》
上六爻辭:“迷複,兇。”指盲目行動不知返,必招災禍。王弼注:“迷而不複,兇其宜也”(來源:國學大師《周易》注疏庫)。
此用例奠定該詞“執迷不悟緻禍”的核心語義。
《後漢書·隗嚣傳》
“若迷複不返,當夷滅宗族。”以“迷複”警示頑固不化将緻家族覆滅,強化其負面後果(來源:漢典網古籍數據庫)。
儒家與道家典籍中,“迷複”常關聯“知返”的哲學命題:
此概念對後世“悔過自新”的倫理觀影響深遠。
“迷複”一詞源自《周易·複卦》,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迷複”出自《周易·複卦》上六爻辭:“迷複,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象辭進一步解釋:“迷複之兇,反君道也。”
指迷失方向後仍不悔改,引申為糊塗不醒悟的狀态。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疏:“迷闇不復(返),而反違于君道”,強調違背了君主應遵循的正道而導緻兇險。
現代網絡釋義中,“迷複”多用于形容在錯誤中固執不回頭的狀态,常帶有勸誡意味,如“迷複終歸作小人”即警示及時改過的重要性。
注:綜合《周易》原典與曆代注疏,此詞核心在于強調“迷失後不反思”的負面結果,帶有哲學警示色彩。如需更詳細卦象分析,可參考《周易》複卦注解。
哀宥暗箱卑辭厚禮殘俸齒印崇奬帶砺待須德壽宮電場典志詄蕩蕩短句發家緻業豐岸附訛雊雉亨饪紅桃潢井駕服交密擠擠九畹拒張開爾文刻爛口徑诳時惑衆苦車龍蟠虎踞胪斷律條沒前程棉籽油瞑弓魔媪凝瞳排演怕頭評論員文章塹絕前母欺讕棄日衢陌儒士山包海容沈魂審然天下莫敵調鼎笤箒題詠陁靡兔起鹘落險诐小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