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quat] 坐的一種姿勢,兩腳底和臀部着地或其他面上,兩膝上聳,即蹲
(1).坐時兩腳底和臀部着地,兩膝上聳。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上》:“國子監學生 周乙 者,嘗夜習業。忽見一小鬼鬅鬙,頭長二尺餘……漸逼近, 乙 因擒之,踞坐哀求,辭頗苦切。”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蔣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夜叉國》:“見一巨物來,亦類夜叉狀,竟奔入洞,踞坐鶚顧。” 潘漠華 《湖上的夜》詩:“在這晚情旖旎的湖邊,我踞坐在石上,對着那幽寂的亂山曼吟。”
(2).表示待人傲慢的姿态。《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 蔡澤 布衣躡屩,往見 範雎 。 雎 踞坐以待之。” 清 王晫 《今世說·簡傲》:“﹝客﹞有一藝者,即與盤桓竟日,或都無可採,輒踞坐揮手曰:‘客休矣!’”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兩個奴才,挾扶着老丈來, 方六一 踞坐上首,拿刀指着問。”
“踞坐”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特點:
“踞坐”指一種坐姿,具體表現為兩腳底和臀部着地(或其他平面),雙膝上聳,類似于蹲坐。這種姿勢在古代文獻中常被描述為“伸開雙腳、雙膝弓起”的形态。
動作特征
與常規端坐不同,踞坐時身體重心下沉,膝蓋高于臀部,呈現出一種隨意甚至粗犷的姿态。例如《聊齋志異·夜叉國》提到“巨物踞坐鸮顧”,形容其坐姿的野性。
文化含義
踞坐常被賦予倨傲不恭、旁若無人的意味,尤其在正式場合被視為失禮。如《酉陽雜俎》記載小鬼被擒後“踞坐哀求”,暗示其卑微姿态;而《東周列國志》中範雎“踞坐以待”蔡澤,則表現出傲慢态度。
如今“踞坐”更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特定場景或人物性格。例如形容武俠人物豪放不羁的坐姿,或通過姿勢暗喻角色心理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詞條。
《踞坐》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各自有拆分部首和筆畫。
踞(jù)這個字的部首是足,它的拼音是 jù,包含13個筆畫。
坐(zuò)這個字的部首是土,它的拼音是 zuò,包含7個筆畫。
《踞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踞的本義是用腳控制住,比喻穩居不動的樣子;坐的本義是在座位上靜置。合在一起就表示以坐姿穩定地坐着。
在繁體字中,踞坐分别寫作踞坐。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踞這個字的寫法是距,中間的“艹”表示足,旁邊的“上下”代表相隔一段距離。坐這個字的古代寫法是zuæ,中間的“土”和現代寫法相同,隻是形狀稍有不同。
這個詞可以在句子中使用,如:“他踞坐在地上,靜靜地觀察着周圍的一切。”表達的是一個人穩定地坐在地上,并留心觀察周圍環境。
一些與踞坐相關的組詞有:踞足、踞姿、踞地等。
與踞坐意思相近的詞有:盤腿坐、居安思危、凝神靜氣等。
與踞坐意思相反的詞有:躁動不安、行動狼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