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整治武備。《管子·大匡》:“二年, 桓公 彌亂,又告 管仲 曰:‘欲繕兵。’”《後漢書·劉虞公孫瓒等傳論》:“繕兵昭武,以臨羣雄之隙。” 李賢 注:“繕,修也。”
(2).供給軍隊食糧。繕,通“ 膳 ”。《史記·張儀列傳》:“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張守節 正義:“繕音膳,同‘饍’,具食也。”
“繕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整治武備
指整頓軍事裝備、加強軍隊訓練,以提升戰鬥力。例如《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二卿為朕繕兵固守,以待朕之歸可也。”。這一用法強調戰備狀态的維護,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軍事策略描述中。
供給軍隊食糧
此處“繕”通“膳”,意為為軍隊提供糧草等後勤保障。例如《史記·張儀列傳》提到:“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這一含義突顯古代戰争中物資籌備的重要性。
繕兵(shàn b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繕”和“兵”兩個字組成。
“繕”字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11;“兵”字的部首是“八”,筆畫數為7。
“繕兵”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朝王應麟的《千字文注》中。它的意思是整頓、加強兵器和軍隊。在古代,國家常常需要以次充好的兵器進行戰争,因此要通過修補和改進兵器,使其更加堅固有效。
在繁體中文中,繕兵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過去,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史書《說文解字》,繕兵的古代寫法為“繕兵”。這種寫法仍然保持了“繕”的意思,即補充、修複;而“兵”則表示軍隊和武器。
1. 軍隊需要繕兵,以保證戰鬥的勝利。
2. 國家開始大規模繕兵,為了抵禦敵人的進攻。
繕寫、繕輯、兵器、兵營、兵戎。
整頓軍隊、加強武力
廢兵、解散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