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整治武备。《管子·大匡》:“二年, 桓公 弥乱,又告 管仲 曰:‘欲缮兵。’”《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缮兵昭武,以临羣雄之隙。” 李贤 注:“缮,修也。”
(2).供给军队食粮。缮,通“ 膳 ”。《史记·张仪列传》:“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张守节 正义:“缮音膳,同‘饍’,具食也。”
“缮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整治武备
指整顿军事装备、加强军队训练,以提升战斗力。例如《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二卿为朕缮兵固守,以待朕之归可也。”。这一用法强调战备状态的维护,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军事策略描述中。
供给军队食粮
此处“缮”通“膳”,意为为军队提供粮草等后勤保障。例如《史记·张仪列传》提到:“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这一含义突显古代战争中物资筹备的重要性。
缮兵(shàn bī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缮”和“兵”两个字组成。
“缮”字的部首是“纟”,笔画数为11;“兵”字的部首是“八”,笔画数为7。
“缮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王应麟的《千字文注》中。它的意思是整顿、加强兵器和军队。在古代,国家常常需要以次充好的兵器进行战争,因此要通过修补和改进兵器,使其更加坚固有效。
在繁体中文中,缮兵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过去,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代史书《说文解字》,缮兵的古代写法为“繕兵”。这种写法仍然保持了“缮”的意思,即补充、修复;而“兵”则表示军队和武器。
1. 军队需要缮兵,以保证战斗的胜利。
2. 国家开始大规模缮兵,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
缮写、缮辑、兵器、兵营、兵戎。
整顿军队、加强武力
废兵、解散军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