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捷悟》:“ 魏武 嘗過 曹娥 碑下, 楊脩 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 魏武 謂 脩 曰:‘解不?’…… 脩 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絶妙好辭也。’”後因以“色絲”指絕妙好辭,猶言妙文。 唐 張說 《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齋戒觀華玉,留連歎色絲。” 宋 曾鞏 《寄孫莘老湖州墨妙亭》詩:“棗木已非真篆刻,色絲空喜好文章。” 明 高啟 《感懷次蔡參軍韻》:“年來隻念 江 東去,下馬碑陰看色絲。”
“色絲”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主要存在兩種釋義:
一、文學典故中的特殊含義(主流釋義) 源自《世說新語·捷悟》中楊修解字的故事:曹操見曹娥碑背面題有“黃絹幼婦外孫虀臼”,楊修解讀“黃絹”為色絲,合為“絕”字,整句暗藏“絕妙好辭”四字。因此:
二、色彩描述的引申義(較少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标注其字面義為“形容色彩絢麗”,但實際文獻中罕見此類用法,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
注意:在古文或學術場景中,應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現代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色彩描述。若需驗證典故細節,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相關注解(來源:、3、5)。
色絲是一個常用詞彙,它具有多重意義和用法。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色絲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色”字的部首 “色彩”(sè cǎi),表示顔色。右邊是“冫”字的部首 “冷”(lěng),表示冰。色絲總共有6筆。
色絲這個詞來源于漢語中的口語表達,用來形容顔色鮮豔、豐富多彩的細絲狀物。
在繁體字中,色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色絲的寫法幾乎與現代無異。
1. 那條裙子上綴滿了色絲,非常漂亮。
2. 爸爸用色絲制作了一個精美的折扇。
1. 色彩缤紛:指顔色豐富多彩。
2. 絲綢:指由蠶絲或其他纖維制成的織物。
3. 多彩:形容顔色豐富多樣。
1. 豐富多彩:指顔色多種多樣。
2. 絢麗:形容色彩豔麗奪目。
1. 單調: 形容顔色單一、缺乏變化。
2. 素淨: 形容顔色淡雅、清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