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粝藿的意思、粝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粝藿的解釋

以糙米、豆葉所作的粗惡飯食。《韓詩外傳》卷九:“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糲藿之食,未嘗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粝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粗糙的食物。以下從詞義分解、典籍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展開解釋:

1. 詞義解析

2. 典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形容百姓清貧的飲食狀态。唐代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中“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粝窄”亦以“粝”喻民生疾苦,而《鹽鐵論》中“藜藿之生”則強化了“藿”與貧寒生活的關聯。

3. 文化意涵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粝藿”常作為清廉自守的象征。如《史記·李斯列傳》載:“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粝藿之食”,以此贊揚士人安貧樂道的精神。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該詞組凝固化後特指“清貧者維持生存的最低飲食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粝藿”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ì huò,其核心含義是以糙米和豆葉制作的粗劣食物,通常用來形容貧苦的生活條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構成

    • 粝:指糙米或未精加工的粗糧,與“精米”相對,強調食物的粗糙。
    • 藿:指豆類植物的葉子,古代常作為貧苦人家的食物來源。
  2. 具體含義
    合稱“粝藿”即指用糙米和豆葉制成的粗劣飯食,多用于描述生活清苦或飲食簡樸的狀态。例如《韓詩外傳》提到:“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糲藿之食,未嘗飽也。”。


二、延伸用法


三、使用場景

  1. 文學描述
    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本中,刻畫古代士人或平民的貧苦生活。
  2. 現代引用
    在強調節儉或對比古今生活差異時,可借“粝藿”增強語言的曆史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詩外傳》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隘塞凹弧飾扳缯蔽美不奈長價齒少氣鋭刺觸次相打饑荒丢盡臉面敦勉奪勞鵝毛脡二唱發酵返舌趕早恭饬罐子玉漢史河唇華北平原護犢子回燈箭竿界柱羁懷饑慌進身疾駛救駕機軸舉父快子樂倡良平連踡離摟鳥吓偏霸球莖甘藍髯麗紗窗恨贍美奢淫瞬心絲鞋濌伯鐵鷹聽決通文達藝頽向嵬崫嵬苶威強文轸五蜀五雲谿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