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太學生員罷課。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太學諸生置绫紙》:“諸生計既屈,遂治任盡出太學,寘綾卷于 崇化堂 ,皆望闕遙拜而去,雲散霧裂,學為之空,觀者驚惻……先是,時相惡其動以掃學要朝廷,遂誦言諸郡庠生有職事者,或白首不敢望太學一飯,此極可念。若諸生納綾卷而去,當以諸郡庠職事補其缺。生徒聞其説而止。”
“掃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宋代太學事件:
詞義延伸:
“掃學”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太學生集體罷課,具有特定曆史背景。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與其他含義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朝聞見錄》等宋代文獻。
《掃學》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掃”是動詞,意為“清除、清掃”,而“學”是名詞,指的是“學問、知識”。因此,“掃學”可以理解為“清除或摒棄學問”。
《掃學》的拆分部首為“扌”和“學”,其中“扌”是手部的偏旁,表示手的動作,而“學”則是漢字中常見的部首之一。
《掃學》的筆畫數為11畫,其中“扌”為3畫,“學”為8畫。
《掃學》這個詞語最早見于《莊子·庚桑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疏者,掃還也;三掃而準。準者,明規矩也。”莊子在這裡運用“掃”作為動詞,表示清除、洗滌,用于比喻思想的洗滌和超脫。
《掃學》的繁體字為“掃學”,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掃學可以分别寫作“掻學”,其中“掻”是“掃”的古體,表示用手去刷拭或掃除,而“學”則與現代簡化字相同。
1. 他掃學了,開始放下過去的見解,積極學習新的知識。
2. 每個學生都應該對待學習持有謙虛的态度,才能免于掃學。
1. 掃地:清掃地面的動作。
2. 掃除:清除、清理。
3. 學問:知識、學術領域的内容。
4. 學習:通過獲取知識獲得新技能。
抛棄、擯棄、拋卻
學習、探索、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