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散卓筆。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 宣州 諸葛 氏,素工管城子,自 右軍 以來世其業。其筆制散卓也。” 宋 黃庭堅 《林為之送筆戲贈》詩:“ 李慶 縛散卓,含墨能不洩。”參見“ 散卓筆 ”。
“散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作為成語的含義
指人或事物分散、雜亂無章的狀态。
作為毛筆名稱
特指宋代宣州諸葛氏創制的“散卓筆”,其特點是無心(無筆柱),含墨不易洩漏。
注意:現代使用中,“散卓”多指代雜亂狀态,而作為毛筆名稱的用法多見于古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散卓》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散漫且穩定的坐姿”。它形容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時,身體放松而舒適,又不失穩定。這種姿勢既不會顯得過于拘謹,也不會顯得太過懶散,給人一種自在而端莊的感覺。
《散卓》的拆分部首為“攴”和“卩”,其中“攴”為攴字旁,表示有關到頭上的動作,而“卩”為右手旁,表示手的動作。整個詞語共有10個筆畫。
《散卓》一詞源自古代文獻,最早出現于明代陳子壯所著《山南讀書記》中。它的繁體字形為「散卓」。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有所變化。然而,《散卓》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他在書房裡散卓而坐,專心翻閱着古籍。
2. 她優雅地散卓在沙發上,悠閑地品味着一杯香茗。
散卓子、散坐、散步、散漫、散發等。
閑坐、悠然、休閑、自在等。
挺直、拘謹、僵硬、端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