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卓的意思、散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卓的解釋

即散卓筆。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 宣州 諸葛 氏,素工管城子,自 右軍 以來世其業。其筆制散卓也。” 宋 黃庭堅 《林為之送筆戲贈》詩:“ 李慶 縛散卓,含墨能不洩。”參見“ 散卓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卓,漢語詞彙,特指一種毛筆的制作工藝和品類,尤其盛行于宋代。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散”:指筆頭(毫毛部分)的制作方式。

    • 與“纏紙法”相對。傳統毛筆常在筆柱(核心部分)外纏裹紙或絹以固定筆形,再披上外毫。
    • “散卓”法則省去了纏紙的工序,直接将精選的毫毛(通常較長且優質,如兔毫、羊毫等)散立捆紮固定于筆管(筆腔)内。這使得筆頭内部結構更“松散”、自然。
  2. “卓”:意為高超、卓越、挺立。

    • 指這種工藝制作出的毛筆性能卓越,筆鋒尖銳挺立,彈性適中。
    • 形容筆毫能“卓然獨立”,書寫時聚散如意,既能鋪開又能收攏,提按轉折自如,特别適合表現書法的精妙筆意。

綜合釋義: “散卓”指一種不采用纏紙工藝,而是将優質長毫毛直接散立捆紮制成筆頭的制筆方法,以及用此法制作的性能卓越、筆鋒勁健、書寫靈動的高檔毛筆。其特點是“無心”(無纏裹的硬芯),筆力健、貯墨多、鋒穎佳,深受書家推崇。

權威引用參考:

  1. 宋代文獻記載(原始出處):

    • 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明确記載:“筆出于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熙甯後,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 這記錄了散卓筆在北宋熙甯年間(1068-1077年)開始流行并改變了制筆風尚。
    • 宋代黃庭堅等文人在詩文中也常提及并使用散卓筆,足見其當時在文人圈中的地位。
  2. 古代工藝典籍描述:

    • 明代屠隆《考槃餘事·筆箋》對毛筆種類有詳細記載,其中提到散卓法制作的筆屬于上品,強調其選毫精良和制作難度:“……有散卓筆,亦無心者也。然用之易乏,取之甚艱。”(注:直接古籍原文鍊接不易得,可通過權威古籍數據庫或研究文獻如《文房四寶》叢書等引證)。
  3. 權威辭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對“散卓”的解釋為:“即散卓筆。宋 代 宣州 産的名筆。其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為 宋 黃庭堅 所推崇。” 此釋義點明了其産地、結構特點和曆史地位。(需在站内查詢“散卓”詞條)。
    • 《辭海》或《中國書法大辭典》等專業辭書均有類似詞條,強調其無芯、長鋒、書寫性能優越的特點。
  4. 現代研究與工藝傳承:

    •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及相關研究機構對傳統制筆工藝(包括散卓法)有深入研究。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收藏有古代散卓筆實物。相關研究論文和工藝專著(如《中國毛筆》、《宣筆》等)會詳細闡述散卓筆的特點和曆史。(可查詢相關毛筆藏品信息)。
    • 安徽宣州(今宣城)作為宣筆發源地,其傳統制筆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包含了散卓法的傳承。宣筆廠或相關傳承人的介紹中常提及此工藝。 。

“散卓”一詞源于宋代,特指一種突破傳統纏紙工藝、采用精選長毫散立紮制的高檔毛筆及其制作方法。其核心在于“散”(無纏裹)與“卓”(性能卓越),代表了古代制筆工藝的高峰,深受書家喜愛,并在曆史文獻、辭典釋義及現代工藝研究中得到充分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散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1. 作為成語的含義
    指人或事物分散、雜亂無章的狀态。

    • 來源: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魯昭公因仆人将桌子擺放混亂而稱其為“散卓”。
    •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物品擺放無序或人群分散的情況,如“會場布置散卓,需重新整理”。
  2. 作為毛筆名稱
    特指宋代宣州諸葛氏創制的“散卓筆”,其特點是無心(無筆柱),含墨不易洩漏。

    • 文獻記載:宋代蔡縧《鐵圍山叢談》和黃庭堅的詩作中均有提及,如“李慶縛散卓,含墨能不洩”。
    • 曆史地位:諸葛氏制筆技藝傳承自王羲之時代,散卓筆為宋代名筆之一。

注意:現代使用中,“散卓”多指代雜亂狀态,而作為毛筆名稱的用法多見于古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手悖異斌斌賓臣不可開交才節嘈亂紬繹垂委觸殃呆如木雞帝羓斷袖發忿風虎封鎮股匪瞽夫豪彘黑瞎子鶴儛紅水河候儀阛闬蹇犯奸譽焦爐澆暮校準金券盡自舊治郡志袴腰帶磊瑰不覉擂磚芒頭沒事找事歐西披裘帶索青簩氫氣屈埋取憎忍無可忍揉磨軟胎觞行審實失足獸行填平提交涕唾土重韋革蔚然溫州亂彈無氈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