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羓的意思、帝羓的詳細解釋
帝羓的解釋
指 遼太宗 耶律德光 的幹屍。 德光 死後,依 契丹 舊俗制成幹屍,人稱之為帝羓。《舊五代史·契丹傳》:“﹝ 耶律德光 ﹞次于 欒城縣 殺胡林 之側…… 契丹 人破其屍,摘去腸胃,以鹽沃之,載而北去,漢人目為‘帝羓’焉。”《說郛》卷八引 宋 文惟簡 《虜廷事實》:“﹝ 契丹 ﹞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綵縫之,又以尖葦筒刺于皮虜,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 耶律德光 之死,蓋用此法,時人目為帝羓,信有之也。” 清 趙翼 《土城懷古》詩:“不聞宮掖悲人彘,肯使兵塵喪帝羓。”
詞語分解
- 帝的解釋 帝 ì 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上帝。玉皇大帝。 君主:帝王。皇帝。稱帝。帝制。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羓的解釋 羓 ā 經過加工的大塊幹肉。 泛指幹制食品。 傳說中的一種珍貴的羊。 筆畫數:; 部首:羊;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帝羓”是中國古代史中一個特殊的曆史名詞,其含義與契丹族的喪葬習俗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帝羓”字面意為“皇帝的幹屍”。“羓”原指北方遊牧民族用鹽腌制的牛羊肉幹(類似臘肉),因遼太宗耶律德光死後被制成幹屍,故被漢人戲稱為“帝羓”,即“木乃伊皇帝”。
2.曆史背景
- 人物:遼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契丹第二位皇帝,滅後晉後返程途中病逝于栾城殺胡林。
- 契丹舊俗:契丹貴族死後有“掏腸去髒、鹽漬防腐”的葬俗。耶律德光遺體被去除内髒,以鹽鹵腌制,再用銅絲固定,制成幹屍運回北方。
- 漢人視角:中原史書如《舊五代史》《資治通鑒》記載此事時,因契丹處理屍體的方式類似腌制肉幹(羓),故諷刺其為“帝羓”。
3.唯一性與獨特性
“帝羓”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例以帝王遺體制作的木乃伊,反映了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差異,也體現了古代遊牧民族對防腐技術的特殊實踐。
4.相關史料
《舊五代史·契丹傳》《新五代史》等均記載了耶律德光遺體處理過程,稱其“破腹去髒,實鹽而北歸”,漢人因此稱其屍為“帝羓”。
如需進一步了解契丹喪葬習俗或耶律德光生平,可參考《遼史》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帝羓(dì yá)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
- 帝字的部首是“⺗”(示字頭),表示神明;其筆畫數為5;
- 羓字的部首是“⺶”(羊字旁),表示與羊有關;其筆畫數為13。
帝羓這個詞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中。帝在古代的中國文化中代表着天子、上帝,象征着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羓則表示作為祭品的一隻綿羊。帝羓一詞常用來描述古代祭祀的場景,特指獻給帝王或神明的羊。
帝羓一詞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為“帝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差别。然而,帝羓這個詞的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它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以下是帝羓一詞的例句:
1. 古代的祭典上,人們常獻上帝羓,以祈求豐收和吉祥。
2. 帝羓作為一種祭祀儀式上的祭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組詞:
- 帝王:指天子、皇帝等君主的稱號。
- 羔羊:指年幼的綿羊,常用于比喻柔弱、純潔的形容。
近義詞:
- 祭品:指用來祭祀神靈或祖先的貢品。
- 牲畜:指用于農業、牧業的動物,包括牛、馬、羊等。
反義詞:
- 神靈:指具有超自然力量和能力的存在。
- 人類:指人類社會中的成員,與神明或動物作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