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卓的意思、散卓的详细解释
散卓的解释
即散卓笔。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 宣州 诸葛 氏,素工管城子,自 右军 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 宋 黄庭坚 《林为之送笔戏赠》诗:“ 李庆 缚散卓,含墨能不洩。”参见“ 散卓笔 ”。
词语分解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 卓的解释 卓 ó 超高,超,不平凡:卓见。卓然。卓越。卓著。卓绝。卓异。 姓。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散卓,汉语词汇,特指一种毛笔的制作工艺和品类,尤其盛行于宋代。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
“散”:指笔头(毫毛部分)的制作方式。
- 与“缠纸法”相对。传统毛笔常在笔柱(核心部分)外缠裹纸或绢以固定笔形,再披上外毫。
- “散卓”法则省去了缠纸的工序,直接将精选的毫毛(通常较长且优质,如兔毫、羊毫等)散立捆扎固定于笔管(笔腔)内。这使得笔头内部结构更“松散”、自然。
-
“卓”:意为高超、卓越、挺立。
- 指这种工艺制作出的毛笔性能卓越,笔锋尖锐挺立,弹性适中。
- 形容笔毫能“卓然独立”,书写时聚散如意,既能铺开又能收拢,提按转折自如,特别适合表现书法的精妙笔意。
综合释义:
“散卓”指一种不采用缠纸工艺,而是将优质长毫毛直接散立捆扎制成笔头的制笔方法,以及用此法制作的性能卓越、笔锋劲健、书写灵动的高档毛笔。其特点是“无心”(无缠裹的硬芯),笔力健、贮墨多、锋颖佳,深受书家推崇。
权威引用参考:
-
宋代文献记载(原始出处):
- 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明确记载:“笔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这记录了散卓笔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始流行并改变了制笔风尚。
- 宋代黄庭坚等文人在诗文中也常提及并使用散卓笔,足见其当时在文人圈中的地位。
-
古代工艺典籍描述:
-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笔笺》对毛笔种类有详细记载,其中提到散卓法制作的笔属于上品,强调其选毫精良和制作难度:“……有散卓笔,亦无心者也。然用之易乏,取之甚艰。”(注:直接古籍原文链接不易得,可通过权威古籍数据库或研究文献如《文房四宝》丛书等引证)。
-
权威辞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对“散卓”的解释为:“即散卓笔。宋 代 宣州 产的名笔。其笔毫约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笔可抵他笔数支。为 宋 黄庭坚 所推崇。” 此释义点明了其产地、结构特点和历史地位。(需在站内查询“散卓”词条)。
- 《辞海》或《中国书法大辞典》等专业辞书均有类似词条,强调其无芯、长锋、书写性能优越的特点。
-
现代研究与工艺传承:
-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及相关研究机构对传统制笔工艺(包括散卓法)有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有古代散卓笔实物。相关研究论文和工艺专著(如《中国毛笔》、《宣笔》等)会详细阐述散卓笔的特点和历史。(可查询相关毛笔藏品信息)。
- 安徽宣州(今宣城)作为宣笔发源地,其传统制笔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散卓法的传承。宣笔厂或相关传承人的介绍中常提及此工艺。 。
“散卓”一词源于宋代,特指一种突破传统缠纸工艺、采用精选长毫散立扎制的高档毛笔及其制作方法。其核心在于“散”(无缠裹)与“卓”(性能卓越),代表了古代制笔工艺的高峰,深受书家喜爱,并在历史文献、辞典释义及现代工艺研究中得到充分印证。
网络扩展解释
“散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
作为成语的含义
指人或事物分散、杂乱无章的状态。
- 来源: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鲁昭公因仆人将桌子摆放混乱而称其为“散卓”。
- 使用场景:常用于描述物品摆放无序或人群分散的情况,如“会场布置散卓,需重新整理”。
-
作为毛笔名称
特指宋代宣州诸葛氏创制的“散卓笔”,其特点是无心(无笔柱),含墨不易泄漏。
- 文献记载: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和黄庭坚的诗作中均有提及,如“李庆缚散卓,含墨能不洩”。
- 历史地位:诸葛氏制笔技艺传承自王羲之时代,散卓笔为宋代名笔之一。
注意:现代使用中,“散卓”多指代杂乱状态,而作为毛笔名称的用法多见于古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邦社版檄薄媚贝多芬不支盗侠滴露研朱敦美放夜泛阶风华正茂風中秉燭腹肠伏低故知哗扣虎穴狼巢湖烟歼良较炳哜哜精达金鸦九九归一久闻大名开晨枯泽连门灵奇琉璃留思马会铭诔轻工业部清潭权要仁勇肉袋丧冠赏激生革甚没世霸食禄时遇首尾相继税产淘古井讨逐吐丝自缚外邪顽顽韦氏学武象乡晨相顾献玉啸侣謏能析缕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