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明 李贽 《初潭集·師友四·書畫》:“ 鐘繇 弟子 宋翼 ,每畫一波三折筆。”波,捺。參見“ 三過筆 ”。
“三折筆”是書法術語,主要指捺筆書寫時形成的三次波折,源于古代書法用筆技法。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技法特征
指書寫捺畫(即“波”)時,筆鋒需經曆“起筆藏鋒、行筆提按、收筆回鋒”三次轉折,形成“一波三折”的形态。這一技法最早由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提出:“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強調通過三次折鋒增強筆畫的力度與韻律感。
曆史文獻佐證
唐代書法理論進一步繼承此說,如唐太宗《筆法訣》提到“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明代李贽也記載鐘繇弟子宋翼“每畫一波三折筆”,均印證了其在傳統筆法中的核心地位。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寫作需多次修改的比喻,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接近現代語言泛化現象。書法領域仍以原義為主。
應用擴展
有觀點認為“三折筆”不僅限于捺畫,所有筆畫均應體現“起、行、收”三階段的折鋒變化(如),這屬于技法理論的延伸解讀,需結合具體書體風格實踐。
建議結合王羲之《蘭亭序》或顔真卿楷書中的捺畫觀察經典範例,直觀體會“三折”的運筆軌迹。
《三折筆》是一個成語,意為寫字時一筆畫成三道曲線的方式。形容書寫工整,筆法熟練。
《三折筆》的拆分部首是“豎旁”,拆分筆畫為“7+4+7”。
《三折筆》的源于中國的書法藝術。它最早出現在《孫子兵法·謀攻》一文中,孫子以此來形容将領的才能。「吾以畫地為牢,以示不入。寒暑不易,衣食不匮,将軍各自衣食。乖制約者,三折筆。」從此,人們将“三折筆”用來形容寫字的技巧和表達才能的高超。
《三折筆》的繁體字為「三摺筆」。
在古時候,「三折筆」的漢字寫法并非現在的樣子。古代常用的字形較為繁複,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依然可辨識。
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字迹優美,每一筆都是三折筆。
三筆書、折筆字、折筆字體
行雲流水、如椽大筆
筆直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