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帝綸的意思、帝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帝綸的解釋

皇帝的诏命。語本《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綸”。 唐 王勃 《春思賦》:“朝昇玉署調天紀,夕憇金閨奉帝綸。” 宋 王安石 《題中書壁》詩:“夜開金鑰詔辭臣,對禦抽毫草帝綸。” 明 王世貞 《太保劉文安公挽詩》:“帝綸昭似日,雲錦爛生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帝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帝王頒布的诏書或敕令。以下從釋義、源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述: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帝:指最高統治者,即皇帝。
    • 綸(lún):原指青絲绶帶,引申為整理絲線的動作,後借喻治理國家事務,特指帝王诏令的起草與頒布。

      來源:《說文解字》釋“綸”為“青絲绶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糾青絲成绶,可系印”,象征權力文書。

  2. 整體詞義

    “帝綸”專指由帝王授意、中書省等機構起草的正式诏書,常見于唐代文獻,體現皇權的權威性與文書制度的規範性。

    例證:唐代白居易《賀雨表》中“仰承帝綸,俯布皇風”,即指皇帝诏令的傳達與執行。


二、曆史源流與制度背景

  1. 唐代诏敕制度

    唐代诏書分“制書”與“敕書”兩類,統稱“綸言”或“帝綸”,需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形成嚴謹的行政流程。

    來源:《唐六典·中書省》載:“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宣帝綸而奉行之”。

  2. 文化意象的擴展

    “綸”因其絲線交織的意象,衍生出治理天下、經緯乾坤的象征意義。如《禮記·缁衣》言“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強調帝王言論的擴散性與影響力。


三、文化内涵與文學運用

  1. 權威性象征

    “帝綸”不僅是行政文書,更代表皇權天授、不可違逆的統治合法性。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将“帝綸”歸類于“帝王部·诏令”,突顯其政治地位。

  2. 詩詞中的修辭

    文人常以“帝綸”代指聖旨,賦予其文學美感。如明代李東陽詩雲:“九天帝綸傳丹陛,萬國衣冠拜紫宸”,以“帝綸”與“紫宸”(皇宮)對仗,強化皇權威嚴。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2. 《白居易集校注》(謝思炜校注)
  3. 《唐六典》(李林甫等撰)
  4.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
  5. 《冊府元龜》(王欽若等編)
  6. 《懷麓堂集》(李東陽著)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名稱供查證;現代整理本可參考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帝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含義

“帝綸”指皇帝的诏命或政令,源自《禮記·缁衣》中的典故:“王言如絲,其出綸。”意為帝王的話語雖如細絲般微小,但傳達出去會變得如綸(粗絲帶)般重大,象征帝王言論的權威性。

2.詞源與結構

3.文學與曆史用例

4.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帝綸”可比喻帝王的服飾或至高權力,但這一用法較少見,可能是對“綸”字(如“綸巾”中的頭巾)的引申聯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5.現代應用

如今“帝綸”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作為對古代帝王政令的雅稱。需注意其古典色彩,不宜用于現代公文。

核心含義為“皇帝诏命”,源于《禮記》,常見于古代詩文。若有其他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避堂比屋可封筆仙才氣餐館殘傷層楹朝甯臣畜車座徂風蹉雹醋酸大過到彼岸厎石對義耳邊之風兒壻反外鋒燹簋簠海蚆虎侯悔怒護鏡胡簏活人鹪蚊擠兌緝婦鏡澄今天欄馬牆勒銘魯麟鹿死不擇音冒寵馬疋馬中關五眉舒目展甯盈硼砂披瀝嫔物嗛讓遷刑情投契合禽獸不如戚欣善根神儁射天狼霜帶隨衙天閃頽風吞聲飲恨五律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