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 唐 燕樂大曲的開始部分。散闆,節奏自由,器樂獨奏、輪奏或合奏,不歌不舞。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自注:“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 唐 白居易 《王子晉廟》詩:“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
“散序”是隋唐時期燕樂大曲的起始部分,其名稱源于音樂結構和表演形式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散序是隋唐燕樂大曲的序奏部分,以散闆(無固定節拍)形式呈現,節奏自由,由樂器獨奏、輪奏或合奏完成,且不包含歌唱或舞蹈。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歌》中描述:“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并自注“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其另一首詩《王子晉廟》也提到“多似《霓裳》散序聲”,進一步印證了散序的器樂特性。
散序屬于燕樂大曲的固定結構之一,燕樂是隋唐宮廷宴會所用音樂,融合了中原與西域音樂元素。散序後通常接“中序”(有拍節、含歌舞)和“破”(高潮部分)。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與現代詞典釋義,主要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3),并結合詩句佐證。
散序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經過分散、亂序或無序排列的順序。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事情的無序狀态或排列的方式。
散序的部首是讠和巳,其中讠是聲旁部首,巳是形旁部首。散序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散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散意為分散,序意為順序。在古代文獻中,散序多用于描述書籍的排列方式,表示不按照章節或次第來編排的部分。
散序的繁體字為「散序」。
在古代文字中,散序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根據不同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古人寫散序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字典。
1. 這本書的内容散序,需要讀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選擇閱讀。
2. 我的思緒如散序的彩虹橋,閃爍着各種美麗而無序的色彩。
散漫、散裝、散落、散布、次序、亂序。
淩亂、混亂、錯亂。
整齊、有序、井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