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炒過的谷物。古時用以置棺旁,防蚍蜉侵屍。《周禮·地官·舍人》:“喪紀,共飯米熬穀。” 鄭玄 注:“熬穀者,錯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 孫诒讓 正義:“凡大喪共飯米,與大祝共熬穀,與小祝飯米,謂生米。故《荀子·禮論篇》雲‘飯用生稻’,明天子用黍米亦生,可知熬穀則未舂之穀。”
“熬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
根據《周禮·地官·舍人》的記載,“熬谷”指幹炒過的谷物,用于放置在棺木旁以防止蚍蜉(螞蟻)侵擾屍體。鄭玄注《周禮》時提到:“熬穀者,錯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這一用法在古代喪葬禮儀中具有實用功能,屬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術語。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辛勤勞作,勤奮耐勞”,通過“熬”(煮爛)和“谷”(糧食)的比喻表達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見,可能與古代原意存在差異。
“熬”在古漢語中也有“幹炒”或“慢煮”的含義,例如《新唐書》提到“熬糖法”,而“谷”則泛指糧食作物。因此,“熬谷”的字面意義可理解為加工谷物的過程,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不同來源的解釋差異較大,可能與詞語的古今演變或應用場景相關。
《熬谷》是一個成語,意為堅持努力地吃粗糧,表示過着艱苦而樸素的生活并且不懈怠。
《熬谷》的部首是火,共有13個筆畫。
《熬谷》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六回中:“隻恐他連日辛勤熬谷,吃了好受。”該詞彙源于古代農耕社會中農民日常生活,特指勤勞的農民利用木杵磨碾谷物以制作食物。
熬穀
熬谷的古時漢字寫法為「熬穀」,在古代寫作文言文時常見使用這個寫法。
他一直熬谷,過着樸素而勤勞的生活。
從熬谷的意義上延伸,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熬夜(堅持夜間工作或失眠)
熬煎(經曆痛苦或折磨)
熬煉(鍛煉身體或提高技能)
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锲而不舍(指堅持不懈,毫不動搖)
貪圖安逸(指追求舒適,不願意努力奮鬥)
懶散怠惰(指不思進取,缺乏工作動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