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心的意思、退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心的解釋

(1).佛教語。謂修持之心退轉。 南朝 陳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一旦退心,於理邀矣。”《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王既求聞不退心,日夜搥鐘兼擊鼓。”參見“ 退轉 ”。

(2).後退之心。《宋書·武帝紀上》:“我一得入 峴 ,則人無退心。驅必死之衆,向懷貳之虜,何憂不剋?”《三國演義》第四一回:“ 雲 并無半點退心,隻顧往來尋覓,但逢百姓,便問 糜夫人 消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退心"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場的複合詞,其詞義解析需分兩個維度展開:

一、普通詞彙釋義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将其釋為"打消原有念頭"的動詞結構,強調主觀意志的撤回過程。這種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如茅盾《子夜》中"他忽然退心轉意",形象描繪了決策者的心理轉折。

二、佛教術語解析 作為梵語"vairatya"的漢譯,該詞在《佛學大辭典》中具有特定宗教内涵:

  1. 根本義:指修行者退失菩提心(bodhicitta),即放棄追求覺悟的初發心,如《大智度論》卷十五所述"菩薩退心,不至菩提"
  2. 行為表征:表現為懈怠(kauśīdya)、放逸(pramāda)等煩惱心所的生起,《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将此列為修持障礙
  3. 對治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建議通過四力忏悔(catvāri balāni)來修複退失的道心

注:本文釋義參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料庫及中國佛教協會《佛學名詞翻譯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退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佛教術語

指修行者在修持過程中産生退縮、放棄的念頭,即“修持之心退轉”。例如,南朝陳徐陵在《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中提到“一旦退心,於理邀矣”,說明修行者若中途放棄,則難以達到目标。敦煌變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中“王既求聞不退心”也強調了堅持修持的重要性。

二、普通含義

指人在行動或信念上産生後退、動搖的心理狀态。例如:

  1. 軍事場景:《宋書·武帝紀上》記載“我一得入岘,則人無退心”,意為占據有利地形後,士兵不再有退縮之意。
  2. 個人意志:《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描述趙雲“并無半點退心”,表現其堅定的決心。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退心”解釋為成語,指“背離正道、背叛信仰”,可視為對上述兩種含義的引申。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傳統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更多是結合具體語境的現代釋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宋書》《三國演義》原文或佛教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微瑕闆印抱見禮背包袱鄙邑步環苌宏成寐逞學抽紗憷場初衣楚組刺柏竄斥道合志同大音稀聲蹀躂動畫片兒東門行廢熄風月場狗下水逛窯子鬼哭狼嗥過風賀家懷荒潢池盜弄慌急慌腳雞洄湍護遶蒹葭倚玉楗椎傑邁疥搔絶出刳心梁武連舳林道人麗食呂公車木版泥飲品題奇度歧迷秋杪曲谕榮福瑞日殺聲生将沈鄣鎖口唾涕無出無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