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命,違命。《漢書·傅喜傳》:“ 高武侯 喜 無功而封,内懷不忠,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 丹 同心背畔,放命圮族,虧損德化。”《魏書·皮喜傳》:“往年 氐 羌 放命,侵竊邊戍。”參見“ 方命 ”。
“放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拼音為fàng mìng,意為逆命、違命,即違背命令或天命。例如《漢書·傅喜傳》中提到“放命圮族”,即指責傅喜違抗命令、損害家族。
文獻用例
同源詞辨析
“放命”與“方命”同義,後者在古籍中更常見,均表示違抗、悖逆。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造句:“奸臣放命,異相居内”。
“放命”是逆命、違抗的書面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魏書》等文獻來源。
《放命》是一個成語,意為不顧性命,冒着生命危險去做某事。它形容一個人為了追求某種目标或者理想而不顧一切,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放命》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方”(方塊),右邊的部首是“斤”(斧頭)。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放命》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孟懿子歸于甯,孟子問其故,曰:‘自言于命也。’孟子曰:‘以命喪姓名,此非養生,此喪經之也。夫大命不食軟飯,不食軟肉。大命者,命之以道,命之以德,命之以難行,命之以誠,命之以質。’”中的“以命喪姓名”指的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顧性命。
《放命》的繁體字為「放命」,字形并無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的寫法為「放命丄」,其中丄為古代的一種寫法,現已不再使用。
他為了拯救那個被困的小孩,不顧一切地放命,最終成功将他救出。
放棄、放開、命令、命運
豁命、不顧生死、冒死
保命、愛惜生命、顧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