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散落细丝。常用以形容细雨。 晋 张协 《杂诗·金风扇素节》:“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唐 杜甫 《雨》诗之二:“江雨旧无时,天晴忽散丝。” 宋 王禹偁 《贺雨表》:“散丝遍洒於燋枯,比屋重兴於耒耜。”
(2).花名。《文献通考·四裔九》:“ 注輦国 花有白茉莉、散丝……蝉紫、水蕉之类。”
“散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散落的细丝,常用于比喻细密飘洒的雨。这一用法源自古代诗文,例如:
据《文献通考·四裔九》记载,“散丝”是古代注辇国(今印度南部)的一种花卉,与白茉莉、水蕉等并列。不过,关于此花的详细特征和现代对应植物,现存资料较少。
读音与结构:
扩展说明:
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尤其是古典诗词中,兼具写实与意境美。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常见于对古诗文的解读或特定文化讨论。
散丝通常指的是织物或线条的末端松散并分散开的状态。当织物或线条受到损坏或使用时间较长时,会出现散丝现象,表明其质量已经下降或需要修复。
散丝的部首是穴(穴字旁),由9画组成。拆分后的部首是穴。
散丝一词的由来,是由“散”和“丝”两个字组成。散意为松开、分散,丝指线条或纺织品。因此,散丝描述了线条或织物末端解开并分散的状态。
散丝的繁体字为「散絲」。
在古代,散丝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古籍中可能会将「丝」写作「絲」,但意思和现代的散丝相同。
1. 她的衣物经过多次穿洗,开始出现散丝的迹象。
2. 这条线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出现了散丝的问题。
1. 散发:指气味或光线等从一个物体上分散出去。
2. 散乱:指物品或事物没有秩序,分散或凌乱。
3. 散布:指将某种事物广泛分散地散发、传播。
4. 丝绸:指用蚕丝等纤维制成的布料。
线头松散、丝线散乱、纺织品末端开裂。
线条整齐、织物完好、线头整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