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道的意思、三善道的詳細解釋
三善道的解釋
佛教語。謂六道輪迴中與善業相應的三個趨生之所。即上品善業趨生的天道,中品善業趨生的人道,下品善業趨生的修羅道。《大智度論》卷三十:“分别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參見“ 六道 ”、“ 三惡道 ”。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善道的解釋 善加誘導。《論語·顔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陸德明 釋文:“道,導也。”.猶正道。 漢 陸賈 《新語·明誡》:“ 周公 以比德於五帝,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緻也。” 三國 蜀 諸
專業解析
三善道是佛教術語,指衆生在輪回中可能往生的三種相對良善的生命形态,與“三惡道”相對。其核心含義源于佛教的因果業報思想,認為衆生根據自身所造善惡業力的不同,會投生到不同的生命層次。
-
天道(或天界):
- 釋義:指天神所居住的境界。生于此道的衆生福報最大,壽命長久,享受各種快樂,擁有神通。這是善業(尤其是上品十善業及禅定修持)成熟的結果。
- 特征:環境殊勝,欲望易得滿足,但仍有壽命限制,福報享盡後仍可能堕入其他道。天道衆生雖樂多苦少,但易耽于享樂而忽略修行解脫。
- 來源參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長阿含經》、《俱舍論》。
-
人道:
- 釋義:指人類所居住的世界。佛教認為人道是六道中修行佛法最殊勝的一道。
- 特征:苦樂參半,有較為清晰的思維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既能感受痛苦而生起出離心,又有機會聽聞和修習佛法。生于此道是持守中品十善業的結果。
- 來源參考: 《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智度論》、《漢語大詞典》(對“人道”的佛教義項解釋)。
-
阿修羅道:
- 釋義:指一類福報類似天人但嗔恨心重、喜好争鬥的衆生所居之處。阿修羅常與天道衆生發生沖突。
- 特征:雖有天福,但因嫉妒、傲慢、嗔恚等煩惱熾盛,常感争鬥之苦。生于此道是修下品十善業但夾雜強烈嗔恨、嫉妒、傲慢等煩惱的結果。阿修羅道有時也被稱為“非天”。
- 來源參考: 《楞嚴經》、《佛說業報差别經》、《法苑珠林》。
“三善道”統稱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是相對于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惡道)而言福報較多、痛苦較少的輪回去處。其劃分依據是衆生所造善惡業的性質和程度。佛教強調,即使生于善道,仍未脫離生死輪回的根本痛苦(苦谛),因此勸勉衆生應追求究竟解脫——涅槃。
網絡擴展解釋
三善道是佛教六道輪回理論中的概念,指因善業而轉生的三種較好生命形态,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背景
三善道源于佛教因果輪回觀,與三惡道共同構成六道輪回體系。根據衆生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死後會投生到相應道中,三善道對應善業積累的結果。
二、三善道的具體構成
-
天道
- 成因:修持上品十善業,并修習世間禅定。
- 特點:居于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福報最大但仍有壽命限制,未脫離輪回。
-
人道
- 成因:行五常(仁義禮智信)、持五戒(不殺生等),兼修中品十善業。
- 特點:苦樂參半,被認為是修行的最佳環境,易覺悟佛法。
-
阿修羅道
- 成因:雖行下品十善,但常懷争鬥、嫉妒之心。
- 特點:福報接近天人,卻因嗔恚心重常與天界争鬥,又稱“非天”。
三、相關核心概念
- 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等十種善行(詳見于、6)。
- 六道輪回:包含三善道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體現佛教因果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道的修行标準或輪回機制,可查閱《大智度論》《四教儀集注》等佛教典籍(參考、5、6)。
别人正在浏覽...
襃賢勃谿茶壺初禅翠彩但分膽幹雕菇鼎路門釘靴鍛打飛合風瘵咯婁勾繪光束曷旦煥明華西兼愛無私绛驺腳輪假王集辭極惡窮兇驚神擠排積日累月倦政據依課筒扣器浪蕩乾坤立言論綱門着愍恻氁毼慕化内籞歐擊憑文倩女起發漆緑青棂慶祚球路勸化卻鼠刀如化孀閨碳循環徒步挖苦尾擊葦苕蓊蘙硪築謝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