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的意思、先妣的詳細解釋
先妣的解釋
(1) [deceased mother] 先祖之母;亡母
先妣嘗一至。——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又
先妣撫之。
詳細解釋
(1).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唐 韓愈 《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墓志銘》:“公先妣, 渤海 李氏 ,贈 渤海郡 太君。”參見“ 先考 ”。
(2).先祖之母。《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鄭玄 注:“先妣, 姜嫄 也。是 周 之先母也。”
詞語分解
- 先的解釋 先 ā 時間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與“後”相對:先前。先期。原先。先驅。先河(中國古代帝王先祭黃河,後祭海,以河為海的本源,後稱倡導在先的事物)。先覺(?)。先見之明。先發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較早的一代
- 妣的解釋 妣 ǐ 原指母親,後稱已經死去的母親:先妣。如喪考妣。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先妣”是漢語書面語中對已故母親的尊稱,其詞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釋義
“先”表示已故、亡去,“妣”本義為母親。《漢語大詞典》釋為“亡母”,《古代漢語詞典》注“妣”與“考”(亡父)對稱,特指母親。這一稱謂源于周代禮制,《禮記·曲禮下》記載:“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可見其曆史淵源深厚。
二、語用特征
- 文體限制:多用于碑文、祭文、族譜等正式文書,如歸有光《先妣事略》即以“先妣”開篇追憶母親
- 詞序固定:不可倒置為“妣先”,區别于口語中“先母”“先慈”等同義表達
- 文化内涵:承載傳統孝道觀念,《爾雅·釋親》将“妣”納入親屬稱謂系統,反映古代宗法制度中對母系身份的尊重。
三、現代使用
當代主要應用于三大場景:①學術論著引述古籍時 ②傳統文書撰寫 ③姓氏文化研究領域,如《中華姓氏大辭典》在考據氏族源流時仍沿用此稱。需注意現代公文已普遍改用“先母”等白話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先妣”是漢語中對已故母親的尊稱,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傳統禮儀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亡母或先祖之母,帶有懷念與哀悼之情。
- 詞源解析:
- “妣”原指母親,後專指亡母(《禮記·曲禮》:“死曰妣”)。
- “先”表示對逝者的尊稱,體現敬意與追思。
二、用法與語境
- 傳統文獻中的用例:
- 歸有光《項脊軒志》:“先妣嘗一至”“先妣撫之”。
- 《荀子·大略》提到“隆率以敬先妣之嗣”,強調對母親的敬重。
- 與“先考”對應:
- “先考”指亡父,“先妣”指亡母,二者并稱體現孝道文化。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祭文、碑銘、悼詞等莊重場合,如韓愈《王公墓志銘》中稱“先妣渤海李氏”。
三、文化背景
- 孝道傳統:中華文化重視尊親,“先妣”一詞承載對母親的追思與倫理認同。
- 禮儀規範:需符合“上無長輩、下有子孫”的條件方可稱“顯妣”,否則用“先妣”。
四、擴展說明
- 古籍注疏:《周禮》中“先妣”亦指周人始祖後稷之母姜嫄。
- 字形演變:“妣”古字形似兩人并立,後引申為女性尊長(《爾雅·釋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項脊軒志》全文),可參考權威古籍或學術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鳌擲鲸呿巴竭背禮彼竭我盈簿曆藏之名山朝折暮折朝宰承望抽抽噎噎傳心術答司馬谏議書德國古典哲學阿附返程風能風鵬分心挂腹羹獻拱壩刮垢磨痕後戶話不相投漿粉蛟鳳交輸焦灼藉莫進盥擊搒機速伉簡可行性爌熀轹跞辚辚鄰姻馬史滅刺磨刮奶牛疲頑親公輕戰鋭翰上下打量善困跚馬稍黩筐篚施報柿葉書櫥隨帶堂戲歎喟通關手童角同聲驒騱枉問現身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