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戶籍。《隋書·食貨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
“無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沒有戶籍,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無貫”指沒有正式戶籍登記的人,常見于隋唐時期的戶籍制度中。例如《隋書·食貨志》記載:“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這裡的“浮浪人”即指無固定戶籍的流動人口。
古代戶籍制度(如“編戶齊民”)對人口管理嚴格,戶籍(“貫”)是身份和賦稅的依據。“無貫”者可能因逃避賦稅、遷徙頻繁或身份特殊未納入官方戶籍。
個别資料(如)提到“無貫”可引申為“連續、完整”,例如《漢書·律曆志》中形容鐘表結構無缺口。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多數權威來源未收錄,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需注意結合原始文獻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漢書》等史書原文,或查閱專業曆史辭典。
《無貫》(wú gu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無”和“貫”。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詞語。
含義:《無貫》的意思是沒有一點兒知道或者了解的意思,形容缺乏了解、不通情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無貫》中,“無”是一個獨體字,作為“無”的部首是“無”本身,它有四畫;“貫”是一個獨體字,作為“串”的部首是“貝”,它有貝字旁,共貝字旁加貝字底部,一共七畫。
來源:《無貫》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三年》中的記載:“趙有獵罷之人,如所無貫。”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對某一事物完全一無所知。
繁體:《無貫》的繁體形式是「無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無貫》的古漢字寫法是「無貫」。
例句:
他對這個案子一無所知,完全是無貫之人。
組詞:
無知、無能、無意、貫徹、貫通、貫注。
近義詞:
不了解、不知情、不得要領。
反義詞:
了解、熟悉、通情達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