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都市 西京 、 東京 、 北京 的合稱。 唐 以 雍州 為 西京 , 河南 為 東京 , 太原 為 北京 。 唐 李白 《秋日于太原南栅餞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天王三京, 北都 居一。” 王琦 注:“三京,謂 西京 、 東京 、 北京 也。”
(2).古代都市 西京 、 東京 、 北京 的合稱。 宋 以 大名 為 北京 , 開封 為 東京 , 洛陽 為 西京 。《宋史·仁宗紀二》:“﹝ 康定 元年六月﹞甲午,降三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清 李赓芸 《炳燭編》卷四:“謁 宋 李忠定 祠,祠東壁有石刻雲:‘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旗助北征;酹徹一桮揩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三京"作為曆史地理專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主要有三重含義:
一、唐代三大都城體系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唐代實行"三京制":東京洛陽(今河南洛陽)、西京長安(今陝西西安)、北京太原(今山西太原)構成國家行政中樞。該制度始于開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诏令,太原升格為北都,形成"三京鼎立"的政治格局(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
二、遼代行政區劃建制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指出,遼代設上京臨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甯城縣)、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構成北方政權的核心統治區。這種建制在《遼史·地理志》中有明确記載,反映了契丹政權漢化的行政管理體系(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2005年版)。
三、金代特殊建制 金天眷元年(1138年)改遼陽府為東京,與上京會甯府(今黑龍江阿城)、北京臨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共同構成東北地區的軍政中心。這一建制在《金史·地理志》中記載為應對蒙古壓力而設立的防禦型都城體系(來源:《金史校注》2015年中華書局版)。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曆史意象出現,如李白《秋夜獨坐懷故山》"三京塵浩浩"之句,即指唐代三京的繁華盛景。現代考古發現顯示,三京遺址群集中體現了7-13世紀東亞都城營建技術的最高成就(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報告集》)。
“三京”是古代對不同時期都城體系的合稱,具體含義因朝代而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構成
文獻例證
李白在《秋日于太原南栅餞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中提及“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王琦注明确認三京為西京、東京、北京。
構成
曆史背景
北宋在康定元年(1040年)曾對三京囚犯減刑,見于《宋史·仁宗紀》。
明代和清代亦有類似都城體系,但“三京”一詞多指唐、宋兩代。例如,明代以北京順天府、南京應天府為兩京,清代則包括北京和盛京(沈陽)。
“三京”是古代多京制下的都城合稱,需結合具體朝代理解。唐代以長安、洛陽、太原為核心,北宋則以開封、洛陽、大名為三京。更多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辭典。
慠亢保氏冰層鬓根碧沚不老春長頸鳥喙谄曲叱詈大腸雕章镂句斷産翻變法苑粉頭耕具觚棱懷聖寺懽愉魂飛魄揚火布皎澄叫嘯齑馎饦進攘拘檢鵾鷄爛靡鍊鎖淋濾碌碌無聞履蹻梅洗冥思苦索砰轟碰簧鎖蒲苴清言青鴉鴉寝食求田髯客人言藉藉喪假上浮聖朝射濤豕喙氏胄水艍船書筵死而後已絲篁思怨天文銅駞圖谶韡曅問禮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