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箭射巨浪。 宋 範坰 林禹 《吳越備史·武肅王》:“八月,始築捍海塘。 王 因江濤沖激,命強弩以射濤頭,遂定基;復建 候潮 通江 等城門。” 金 麻革 《上雲内帥賈君》詩:“日出戈揮景,江翻弩射濤。”參見“ 射潮 ”。
“射濤”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射濤”指用弓箭射擊巨浪,常用來描述古代治水或鎮潮的勇武行為。這一詞彙多見于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具有象征意義。
吳越王錢镠築海塘
據宋代範坰、林禹《吳越備史·武肅王》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镠在修築錢塘江海塘時,因江濤洶湧難以施工,便命士兵用強弩射退潮頭,最終成功築堤。這一事件成為“射濤”的典型典故。
與“射潮”的關系
“射濤”常與“射潮”混用,均指以武力震懾自然力量的傳說。例如蘇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也是類似意象的延伸。
“射濤”不僅是一個動詞短語,更承載了古代治水智慧和征服自然的象征意義。其核心在于通過武力或智慧對抗自然之力,體現了曆史人物在逆境中的果敢與謀略。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可參考《吳越備史》等史料。
射濤是一個成語,意指站在海邊或江邊,觀看洶湧澎湃的波濤起伏。
射濤的部首是射(shè),筆畫數為10;濤的部首是水(shuǐ),筆畫數為8。
射濤這個詞源于唐代杜甫的《旅夜書懷》詩:“蕭蕭曙色凝煙霞,射濤神女采珠沙。”意指杜甫站在海邊欣賞日出的美景,海浪洶湧澎湃。
射濤(shè tāo)。
射濤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沒有變化。
他站在海邊,目睹着射濤起伏,心情瞬間變得甯靜而宏偉。
翻濤、濤聲、驚濤駭浪、波濤洶湧等。
浩浩蕩蕩、滔滔不絕
靜如止水、平靜無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