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武帝 时,丞相 公孙弘 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 平津侯 ( 公孙弘 )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閤,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 唐 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 宋 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3). 宋 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三馆”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因时代背景不同而有所变化,现代也衍生出新用法。以下是综合不同时期的解释:
汉代
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设立钦贤馆、翘材馆、接士馆三馆,用于招揽人才。这被视为最早的“三馆”,主要功能是选拔和储备贤能之士。
唐代
唐代的“三馆”指弘文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分别负责藏书、校勘典籍、编修史书等事务,是文化学术的核心机构。
宋代
宋代将三馆合并为崇文院,职能延续唐代,同时另设广文馆、太学、律学三馆作为教育士子的机构,侧重人才培养。
作为成语,“三馆”比喻学问广博、造诣深厚,源自古代三馆代表的文化权威性。
当代“三馆”可指具体文化设施,如济南的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构成大型文化集群。这类用法与历史含义无直接关联,属于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命名。
“三馆”需结合语境理解:古代多指向官署或教育机构,现代则可能指文化场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西京杂记》或宋代《梁谿漫志》等古籍。
《三馆》是指古代中国汉朝时期的三大图书馆,包括太学、经学和史馆。这三个图书馆是皇家设置,以收藏和研究古籍、经典、史书等为主要任务。
《三馆》的拆分部首为“馆”,它是一个独体部首,常用作建筑物相关的字的部首。《三馆》共有11画。
《三馆》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官制,在汉朝时期首次出现。在繁体字中,馆的写法为「館」。
古代汉字的写法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三馆》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館」。
1. 史官蒐集了大量古书籍,供《三馆》研究者参考。
2. 这所大学的图书馆堪称现代社会的《三馆》,收藏了各个学科的经典文献。
馆长、图书馆、藏书楼、收藏、研究、编目
国子监、太学、经学、史馆
乡书馆、私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