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樓房向外伸出遮蓋着人行道的部分。 巴金 《秋》序:“我和幾個朋友蹲在四層洋房的騎樓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底下可以通行。 許傑 《我和魯彥》:“把這臨馬路的樓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騎樓形式,租給人們,當作臨時宿舍。”《新華月報》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離頭頂不太高的地方,懸挂着一座跨街騎樓。”
騎樓是一種兼具實用性和文化特色的建築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曆史起源
建築結構特點
分布與功能
文化意義
示例: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的騎樓群,既保留傳統拱廊造型,又適應現代商業需求,成為城市地标()。
騎樓是指一種特殊的建築構造,通常在中國南方的城市中經常見到。騎樓的主要特點是建在街道兩側的商鋪上方,形成一種連續的建築廊道。騎樓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騎”和“樓”。其中,“騎”是一個形聲字,由馬旁和奇聲部組成,表示人騎在馬背上的動作,“樓”是一個意符字,表示建築物。
拼音“qí lóu”,騎樓的構成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馬”(馬部)和“木”(木部)。騎樓一詞起源于唐宋時期,最初是指建在城市街道上用于遮陽休憩的底層建築物。隨着時間的推移,騎樓逐漸演變成商鋪和住宅的結合體,成為城市中獨特的風景線。
騎樓在繁體字中為「騎樓」。在古代,騎樓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清代道光年間的《重修神州四寶記》中,騎樓的寫法為「騎廒」。這些是因為漢字的形态和用法在曆史上發生了變化。
1. 這條街上的騎樓保存完好,仿佛将我帶回了古代的文明。
2. 在這座城市中,騎樓是他們的标志性建築。
組詞:騎樓街、騎樓建築、騎樓風貌
近義詞:飛樓、連廊
反義詞:平房、地面商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