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辅的意思、三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辅的解释

(1). 西汉 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 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6*四引《三辅黄图》:“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 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 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

(2).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明 何景明 《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诗:“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 清 黄遵宪 《天津纪乱》诗之一:“何堪三辅地,棼乱遂如丝。”

(3).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为辅国将军, 慕容评 为辅弼将军,左长史 阳骛 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辅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三辅”是汉代重要的行政概念,具体含义及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辅”最初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长安及周边)的三位职官合称,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代指其管辖区域(今陕西中部)。三者的治所均位于长安城中,共同负责京畿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并维护京师安全。

二、历史演变

  1. 汉景帝时期: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主爵都尉)共治京畿,始称“三辅”。
  2. 汉武帝时期:太初元年(前104年)将三职更名为京兆尹(原右内史)、左冯翊(原左内史)、右扶风(原主爵都尉),职能进一步明确。

三、主要职能

四、后续影响

五、其他用法

前燕慕容儁曾设“辅国、辅弼、辅义”三将军并称“三辅”,但此与汉代含义无关。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案例,可查阅《汉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辅的意思

《三辅》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表示的意思是中国的大都会和附近地区。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被称为三辅。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词语《三辅》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三”和“辅”,其中“三”是简单部首,“辅”是复杂部首。

根据字典查询可以知道,拆分出的笔画数为8,其中“三”部分的笔画数为3,而“辅”部分的笔画数为5。

来源

《三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一书中,用来指代东汉时期中国的首都长安及其周边的两个郡县。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朝代和地区,用来描述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繁体字

《三辅》的繁体字为「三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包括《三辅》这样的字符也有所变化。

根据古籍和碑刻的记载,古时候《三辅》的汉字写法为「三輔」,与繁体字相同。

例句

1. 三辅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

2. 在古代,三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组词

- 三辅之地

- 三辅河流

- 三辅文化

- 三辅春秋

近义词

- 京都

- 首都

- 都城

- 大城

反义词

- 乡村

- 农村

- 偏远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