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身。《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晉 左芬 《齊杞梁妻贊》:“哀崩高城,訴情穹旻,遂赴 淄川 ,託軀清津。”《藝文類聚》卷八一引 晉 傅鹹 《芸香賦》:“攜昵友以逍遙兮,覽偉草之敷英;慕君子之弘覆兮,超託軀於朱庭。”參見“ 託身 ”。
“讬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綜合理解:
“讬軀”由“讬”(托付)和“軀”(身體)組成,字面意為将身體托付給他人,引申為對他人絕對的依賴與信任,常見于描述危難困境中的依托關系。
核心含義
指個體在精神或現實中完全依附他人,帶有孤注一擲的意味。例如古人在絕境中托身于自然或信仰,如晉代左芬《齊杞梁妻贊》提到“託軀清津”,即投水明志,将生命托付于河流。
延伸語境
在文學作品中,也可表達對理想、情感的寄托。如晉代傅鹹《芸香賦》中“託軀於朱庭”,借植物生長暗喻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需區分“讬軀”與“托身”的細微差異:前者更強調“軀”的具象性,後者範圍更廣,可包含抽象事物(如理想、責任)的寄托。
讬軀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身體虛弱、衰弱的狀态。
讬軀的部首是讠和身,共兩個筆畫。
讬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形容人的身體虛弱不健康。
在繁體中,讬軀被寫作託軀。
在古代寫法中,讬軀的寫法稍有不同,軀部的下方有個“舌”字形狀的筆畫,以示軀體的虛弱。
1. 他從小生病,一直讬軀不健康。
2. 雖然已經年過八十,但他的精神狀态卻是很好的,一點兒也不像個讬軀的老人。
攜帶讬軀、枯軀
衰弱、孱弱、憔悴
強壯、健康、健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