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三藩 ”。
三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年间(1673年-1681年)由三位汉族藩王发动的反清叛乱,其核心词义如下:
三藩之乱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实际参与)、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三位藩王联合发动的军事反叛事件,历时8年,最终被康熙帝平定。
藩镇割据的形成
清初为平定南明和农民军,重用明朝降将吴三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东)、耿仲明家族(镇福建)。三藩拥有独立兵权、财政和人事任免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尤以吴三桂势力最大,拥兵数万。
矛盾激化
三藩长期消耗中央财政(“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且吴三桂在云南私铸货币、扩军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导火索:撤藩决策
1673年康熙帝以“边疆已定”为由下令撤藩,吴三桂假意请辞实则试探,得知撤藩不可逆转后,于同年11月自称“周王”起兵反清。
战争阶段
如需更详细的时间线或战略分析,可参考来源:(汉典词条)、(搜狗百科)、(考研历史资料)。
《三藩之乱》是指1850年代发生在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场军事叛乱,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地区。此次叛乱由三位将领领导,分别是李文秀、林则徐和赵匡胤。
《三藩之乱》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其部首分别是“三”字的“一”字旁,藩字的部首是“艹”字旁,乱字的部首是“乙”字旁。它们的笔画分别是“三”字(3画),藩字(15画),乱字(丢框加上“卍”全部为14画)。
《三藩之乱》一词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叛乱的三位将领,大家在史书中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三藩之乱》。此外,该词在中文传统文化中一直保留至今。
在繁体中文中,《三藩之乱》的写法为《三藩之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可能与现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在《三藩之乱》中,“藩”字在古代写法中的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不过整体上仍然可以辨认。
这是《三藩之乱》的一段历史珍贵记载。
- 藩台(fān tái):指组成在地方或国家中负责决策和管理的机构。
- 乱局(luàn jú):指社会、政治或经济上不稳定的局势。
相近义词:“云南叛乱”、“李文秀起义”、“林则徐起义”、“赵匡胤起义”。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三藩之乱》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