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的意思、三藩之乱的详细解释
三藩之乱的解释
见“ 三藩 ”。
词语分解
- 三藩的解释 .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阳顷王 昞 、 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 党 惟荒忒。” 李贤 注:“谓 千乘 、 淮阳 、 济阴 并早殁也。”.指 南朝
- 乱的解释 乱 (亂) à 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混淆: * 。败常乱俗。 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男女关系不正当: * 。 横渡:乱流。 治理:乱臣。
专业解析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因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矛盾激化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叛乱。该事件发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大汉人藩王为首,故称“三藩之乱”。其核心矛盾源于清廷对地方藩镇的削权政策与藩王对既得利益的维护。
从历史背景看,三藩原是明朝降将,因助清军入关有功被封为藩王,镇守云南、广东、福建等地。随着势力膨胀,三藩逐渐形成“拥兵自重、财政独立”的局面,威胁中央集权。康熙帝亲政后,决意撤藩以巩固统治,直接触发了叛乱。
叛乱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 爆发阶段(1673-1676年):吴三桂率先起兵,以“反清复明”为旗号,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及部分地方势力,迅速占据南方多地。
- 僵持阶段(1676-1678年):清廷采取分化策略,招降耿、尚二藩,孤立吴三桂。吴三桂称帝建立“周”政权,但未能扭转颓势。
- 平定阶段(1678-1681年):吴三桂病逝后,其孙吴世璠继位,清军逐步收复失地,最终攻破昆明,叛乱终结。
三藩之乱的影响深远:
- 政治层面:清廷借此彻底废除藩镇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康乾盛世”基础。
- 军事层面:暴露八旗军力衰退,促使清廷重用绿营兵,调整军事部署。
- 社会层面:战乱导致南方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清廷后续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以恢复民生。
参考资料:
-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清代档案(https://www.nlc.cn/dsb_zyyfw/gj/gjzyk)
- 中国社会科学网《历史春秋》栏目(https://www.cssn.cn)
- 中华书局《清史稿·吴三桂传》(纸质版)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资源库》(https://www.hist.pku.edu.cn)
网络扩展解释
三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年间(1673年-1681年)由三位汉族藩王发动的反清叛乱,其核心词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藩之乱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实际参与)、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三位藩王联合发动的军事反叛事件,历时8年,最终被康熙帝平定。
二、历史背景
-
藩镇割据的形成
清初为平定南明和农民军,重用明朝降将吴三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东)、耿仲明家族(镇福建)。三藩拥有独立兵权、财政和人事任免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尤以吴三桂势力最大,拥兵数万。
-
矛盾激化
三藩长期消耗中央财政(“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且吴三桂在云南私铸货币、扩军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三、叛乱过程
-
导火索:撤藩决策
1673年康熙帝以“边疆已定”为由下令撤藩,吴三桂假意请辞实则试探,得知撤藩不可逆转后,于同年11月自称“周王”起兵反清。
-
战争阶段
- 初期扩张:吴三桂迅速控制云贵、湖南、四川;耿精忠占福建,尚之信控制广东,并联合台湾郑经势力。
- 清廷对策:康熙帝采取分化策略,先招抚耿精忠(1676年降)、尚之信(1677年降),孤立吴三桂。
- 结局: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后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叛乱终结。
四、历史影响
- 巩固统一
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
- 军事改革
清廷此后限制汉人将领兵权,强化八旗军制。
- 经济恢复
结束长期战乱,减轻财政负担,促进民生稳定。
引用文献
如需更详细的时间线或战略分析,可参考来源:(汉典词条)、(搜狗百科)、(考研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契悲响奔趣秉笔残替长条子称心如意聪明伶俐东山日头一大堆东走迷分号匐伏改名换姓橄榄香高颿割没更王鼓颡还带旱象黑科技红蕉诲饬荟萃坚蚕急濬尽力而为撅嘴举肥濬哲开话昆虫癞癣拉拉姑了干裂土分茅离合草理会緑罗明夷破斧迁奠悭滥庆贺青州曲毬路带取诨衢柯商雒伤禽社会主义神域蛇婆梳头韬藉调剂乌金纸小旆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