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成材之樗木。比喻无用之人。常用作自谦之辞。语本《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多幸霑行苇,无庸类散樗。”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宾王 散樗易朽,蟠木难容。”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下官出山潦草,隐志不坚,立朝散樗,勛名未立,负媿良多。”
"散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典故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散"本义为分散、不集中,《说文解字》释为"分离也"(来源:《说文解字》卷三),在构词中引申为无拘束、无用途的状态。"樗"特指臭椿树,《汉语大词典》标注其"木材粗劣不堪用"(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册),《庄子·逍遥游》最早以樗木比喻无用之材:"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来源:《庄子集释》卷一)。
二、语义演变 组合成词后,"散樗"多用于三种语境:
该词的语义特征体现汉语词汇"以物喻德"的造词传统,其权威性建立在经典文献引用和历代语用实践基础之上。
“散樗”是一个源自《庄子》的典故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与典故
该词由“散”与“樗”组合而成,其中“樗”指樗木(臭椿树)。《庄子·逍遥游》中提到樗木“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因其木质疏松、无法成材,被匠人弃用。庄子借此比喻无用之物,后衍生出“散樗”一词,字面意为不成材的樗木。
比喻义与用法
散樗常被用来比喻无用之人,尤其在古代文学中多作为自谦之辞。例如唐代骆宾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中自称“宾王散樗易朽”,表达谦逊态度。
易混淆含义辨析
部分解释(如)提到“形容人群分散不团结”,此说法可能源于对“散”字的单独解读,但根据权威文献,该词核心含义仍围绕“无用”展开,需注意语境区分。
散樗的核心意义是借樗木的“无用”特性比喻人的才能平庸,多用于自我谦称。其文化内涵与道家“无用之用”思想密切相关,使用时应结合典故背景理解。
把脉避迁鸊鹈剑拨给不迭冲飇辞博大宪东山再起独擅胜场发誓凤氅斧螗珪璋特达寒绨怳忽黄纸解辫截发銼藳节间厩闲酒醉鞠壤居摄举胔刻晷诳诞旷官筐人狼窝虎穴伶丁磨炼乾白起膘圻甸怯挠清国庆誉漆书漆烛伤风化省地身火深知石衣诗札孰察脽上书髓司鸿四楞鐧探元桃李争妍沓猥童髦巫媪汙卑宪象觿解心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