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其光采昭然可見。 晉 陸雲 《移書太常府薦張贍》:“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論道屬書,篇章光覿。”
“光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光觌(guāng dí)指“光采昭然可見”,即事物或人物的光彩、神韻等能夠被清晰地觀察到。
晉代陸雲《移書太常府薦張贍》
文中提到張贍“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論道屬書,篇章光觌”,此處“光觌”形容其文章才華的光輝顯著。
宋代詩詞中的運用
明代黃省曾《道山亭宴集荅贈郭郡博一首》
“明德展光觌”一句,借“光觌”贊美道德品行的光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可參考《陸雲集》《範石湖集》等文獻。
光觌是一個多音字,它的主要意思有兩個:一是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二是指物體被陽光或燈光照射而發出明亮的光芒。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光(廣字部):5畫
觌(見字部):7畫
來源:
光的本義是太陽光線,觌是瞳孔與目光相交。《說文解字》中解釋光觌為“目也,狀如鬥,京劇人物之目。” 據此推斷,光觌傳統上曾用來形容眼睛光芒明亮。
繁體:
光觌的繁體字為「光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光觌是「光瞳」或「光目」的寫法,以形容眼神明亮、光彩奪目。
例句:
1. 他的眼睛充滿了光觌,透露出自信和智慧。
2. 陽光穿過樹葉,照在地上,形成一片光觌。
組詞:
光彩照人、觌面、清光匪茂、光芒四溢等。
近義詞:
光彩、明亮、閃耀。
反義詞:
黯淡、昏暗、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