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材樸 ”。
(1).資質樸素。《荀子·禮論》:“性者,本始材樸也;僞者,文理隆盛也。”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樸當為樸,樸者素也,言性本質素。”
(2).亦作“ 材樸 ”。未經雕飾的木材。《楚辭·九章·懷沙》:“文質疏内兮,衆不知餘之異采。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朱熹 集注:“材,木中用者也。樸,未斵之質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材樸”。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則知威容下麗,羣生鮮瞻仰之因;材樸重琱,黎人有子來之地。”
"材樸"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本義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材質本源 "材"指未經雕琢的原木,《說文解字》釋為「木梃也」,特指具備加工基礎的原材料;"樸"通「樸」,在《廣雅》中定義為「木素也」,強調木材原始未修飾的狀态。二字組合後,《漢語大詞典》标注其本義為「未經砍削雕飾的原木」,如《楚辭·九章》中「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即用此意。
二、人性引申 儒家經典引申此詞喻指人的先天禀賦,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解「樸,質也。材樸,謂資質之樸」,強調人未經後天教化的質樸本性。這種用法在宋明理學著作中常見,常與「文飾」相對,表達對天然德性的推崇。
三、現代語用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詞義擴展為「原始而完整的素質」,既保留物質層面的基礎材料含義(如「紅木材樸」),也用于形容文學創作中的天然風格(如「行文材樸無華」)。在哲學讨論中,該詞常被借喻為事物發展前的基礎形态。
“材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人或事物天然、未經修飾的本質狀态。
原指未加工的天然木材,後引申為事物的原始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荀子》《楚辭》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鼇頭不令程朱學派丹泥搭赸得而複失疊雪都良豐碑分鍋膏茶孤鸾顧問好謀鶴舊衡立合韻猴子畫論護符回屏僭禦家數擊點街面上齎糧藉寇咭咧呱啦凈國筋骨掯留匮餧苦計勒抑靓白連裡竟街篾帽敏感木威喜芝内戶片甲不留剖愛輕侈清刷奇士散場慎職石虎失散衰陵戍海祀儀特創汀滢推托枉桡甕盡杯幹污泥濁水顯說效節枵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