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龍騰虎蹴 ”。 清 夏清贻 《何日醒·東三省》:“戰鼓三撾,龍騰虎擲挪。”
“龍騰虎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óng téng hǔ zh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比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形容氣勢磅礴、威力強大,常用來形容人的膽識、氣概雄壯或行動果敢。其中: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何日醒》。
《龍騰虎擲》是一個成語,表示猛虎與巨龍并起,形容力量雄渾,氣勢威猛。它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強大的氣勢和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騰虎擲》中的第一個字“龍”是由“虍”(老虎)和“中”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6個筆畫;第二個字“騰”由“月”和“登”組成,有19個筆畫;第三個字“虎”是由“虍”和“乎”兩個部首組成,共有8個筆畫;最後一個字“擲”由“扌”、“德”和“攵”三個部首組成,有13個筆畫。
來源:
《龍騰虎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故事。龍和虎在中國文化中都是象征力量與威嚴的動物,被視為神聖與吉祥的象征。因此,用“龍騰虎擲"來形容氣勢磅礴、力量強大的場面或形象,成為富有表現力的方式。
繁體:
《龍騰虎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龍騰虎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龍騰虎擲》古字的寫法為「龍騰虎摰」。
例句:
1. 這位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了龍騰虎擲的氣勢,赢得了大家的掌聲和贊賞。
2. 這座城市的建設項目正在以龍騰虎擲的勢頭快速發展。
組詞:
1. 龍馬精神
2. 風馳電掣
3. 氣勢磅礴
近義詞:
1. 勢不可擋
2. 威風凜凜
3. 雄赳赳氣昂昂
反義詞:
1. 輕飄飄
2. 懦弱無力
3. 萎靡不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