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焫萧的意思、焫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焫萧的解释

焚烧艾蒿。《礼记·郊特牲》:“故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薌。”《通典·礼三》:“祭天则燔柴,祭地则瘞血,祭宗庙则焫萧。”《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宗庙之有祼鬯焫萧,则与祭天燔柴,祭地瘞血同意。” 清 钱谦益 《<浙江乡试录>序》:“相与焫萧誓戒,而后蒞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焫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焚烧艾蒿的祭祀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分解

  1. 焫(ruò)
    意为“焚烧”,常见于古代祭祀文献中,多指通过燃烧特定植物(如艾蒿)进行仪式。
  2. 萧(xiāo)
    即“艾蒿”,一种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祭祀或驱邪。

二、整体含义

“焫萧”指焚烧艾蒿的行为,多与祭祀活动相关。例如《礼记·郊特牲》记载:“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表明祭祀时通过焚烧艾蒿与其他香料结合,营造庄严氛围。

三、文献引证

  1. 《通典·礼三》
    “祭天则燔柴,祭地则瘗血,祭宗庙则焫萧”,说明不同祭祀仪式中“焫萧”专用于宗庙祭祀。
  2. 《续资治通鉴》
    提到“祼鬯焫萧”与祭天、祭地仪式并列,进一步印证其礼仪属性。

四、文化背景

焚烧艾蒿在古代被视为沟通神灵、净化空间的方式,可能与艾蒿的香气及药用特性有关。此仪式常见于周代至宋代的官方祭祀中。

五、其他关联

“萧”在古汉语中还可指代冷寂、肃穆的氛围(如“萧瑟”),或作为地名(如春秋时期萧国),但“焫萧”一词仅保留焚烧艾蒿的原始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可参考《礼记》《通典》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焫萧

焫萧是一个汉字词语,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意为烧焦的竹笛。

拆分部首和笔画

焫萧的部首是火(huǒ),由12个笔画组成。

来源

焫萧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常武》一诗中,描述了砖瓦烟火之间的燃烧声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繁体

繁体字为燜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焫萧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广韵》中写作焫枭。

例句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焫萧声声入耳,回荡在夜幕之中。

2. 《竹石》:矫矯珍木幽,紫竹韵清幽。焫萧一弄出,谢客体轻柔。

组词

焫火、燎火、竹笛、乐器、音律

近义词

焫墨、燎墨

反义词

悠然、安逸

别人正在浏览...

不可偏废常君垂耳下首怵利椿槿簇辇待慢单吊地贡订稽蹲苗二价騑骖粪肥凫船赋赏辅靥割线共旋寡嫂鬼魅伎俩规劝孤旅豪歌坏水涣扬活套剪夷解祸寂寮浄信金尽裘弊金鱼公子羁穷积意勑身拉硬屎两小无猜蛮僮麻纸排军噗碌碌穷神观化秋叶泣下沾襟砌砖沙垄施化私盐私醋送心天津托寓文文无缝钢管无风起浪先动相濡以泽羡赢下锹撅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