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it the brows;worried] 皺眉皺額,比喻憂愁不樂
雙眉颦蹙
亦作“ 顰顣 ”。皺眉蹙額。形容憂愁不樂。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嘗寄人宅,奴婢徹屋為薪略盡,聞之顰蹙,卒無一言。” 宋 蘇轼 《後杞菊賦》:“對案顰蹙,舉箸噎嘔。” 清 劉大櫆 《樵髯傳》:“裡人或注局凝神,翁輙顰顣曰:‘我等豈真知弈者,聊用為戲耳。’” 沙汀 《還鄉記》十八:“ 張大爺 從鄉長茶桌邊走過來了,沉思着,困惱的颦蹙着臉。”
“颦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 cù(注意“蹙”不讀kù),由“颦”(皺眉)和“蹙”(收縮額頭)兩個動詞組成,聯合表示“皺眉皺額”的動作,常用來比喻憂愁、不悅或憂慮的神情。
基本含義
指眉頭緊皺、額頭收縮的表情,多用于描述因憂愁、煩惱或不滿而顯露的面部神态。例如:
詞源與用法
現代語境
多用于文學描寫或正式表達,如:
《颦蹙》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人的眉毛緊皺的動作或表情。當人們面對不滿、疑惑、憂慮等情緒時,常常會出現眉頭緊鎖,形成“颦蹙”的表情。
《颦蹙》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頁”和“足”。其中,“頁”部表示與面部表情相關的含義,“足”部表示與步行、行動相關的含義。整個詞彙共有13個筆畫。
《颦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在《詩經·國風·秦風·苕之華》中,文章描寫了一個憂愁怨恨的女子,“颦蹙而莞眉”。自此以後,“颦蹙”逐漸成為表達憂愁、疑惑、不滿的常用詞彙。
《颦蹙》的繁體字為「顰蹙」。
在古時候,中文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據記載,古代的颦蹙寫作「顰曲而皴額」。
1. 她聽到了壞消息後,不禁颦蹙了眉頭。
2. 小明看到老師面帶颦蹙,猜測她一定有些煩心事。
3. 他看着那個問題,眉頭颦蹙,思考良久。
組詞:颦蹙眉、颦蹙思索、颦蹙不已。
近義詞:皺眉、怒視、緊鎖眉頭。
反義詞:微笑、喜笑顔開、舒展眉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