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闰九月。 唐 白居易 《闰九月九日独饮》诗:“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闰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指农历中出现闰月的九月,即一年中有两个九月,第二个称为“闰九月”。例如唐代白居易在《闰九月九日独饮》中写道:“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描述的就是闰九月的重阳节。
闰
指历法中为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差值而增加的月份或天数。公历每四年增加1天(2月29日),农历则通过19年7闰的规则增加闰月。
秋
原指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后特指农历七月至九月的秋季。
农历闰月规则根据太阳运行周期(约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与12个朔望月(约354天)的差值制定。当差值积累到约30天时,便插入一个闰月,具体闰哪个月份由节气决定。例如2025年将出现闰六月,而历史上闰九月较为罕见。
闰月现象常被赋予特殊意义,如:
《闰秋》是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为“门”和“禾”。
这个词的笔画数为15画。其中,“门”部的笔画数为8画,“禾”部的笔画数为7画。
《闰秋》一词的来源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份,即闰九月。它是指在阴阳历中,九月之后再出现的一个九月。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体系,根据农业和季节变化来划分时间。
繁体字的写法为“閏秋”。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记载,古时候的写法为“閏秌”。虽然和现代写法略有差异,但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使用《闰秋》这个词的例句:
相关的组词有:闰日、闰年、闰余。
《闰秋》的近义词包括:闰九月。
《闰秋》的反义词是:普通九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