饷漕的意思、饷漕的詳細解釋
饷漕的解釋
亦作“饟漕”。指運送官、軍食用的糧食。《新唐書·李泌傳》:“ 貞元 元年,拜 陝虢 觀察使。 泌 始鑿山開車道至 三門 ,以便饟漕。”
詞語分解
- 饷的解釋 饷 (餉) ǎ 同“飨”。 舊時指軍警的薪給(?):關饷。糧饷。饷銀。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饷漕”是一個曆史行政術語,特指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國家通過水路運輸(漕運)将征收的糧食(主要是田賦中的實物稅,如米糧)運往京城或指定地點,用以供給京師官府、軍隊俸饷及儲備的制度。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漕運方式運輸的官糧(實物田賦),用以支付官俸、軍饷等國家開支。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饷 (xiǎng): 本義指送食物給人吃,引申為軍糧、官俸、薪饷。在財政語境中,特指國家發放給官吏、軍隊的俸祿和糧饷。來源:《漢語大詞典》“饷”字條釋義。
- 漕 (cáo): 本義指通過水道運輸糧食。特指中國古代政府将所征糧食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漕運)。來源:《漢語大詞典》“漕”字條釋義。
- 饷漕: 兩字結合,構成一個複合行政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漕運系統運輸的、專門用于支付官俸和軍饷等國家財政開支的糧食(實物田賦)。它強調的是漕糧的最終用途(發饷)和運輸方式(漕運)。來源:綜合《漢語大詞典》相關字義及曆史制度研究。
-
曆史制度背景與功能:
- 漕糧的來源: “饷漕”的物資基礎是田賦中的實物稅部分,主要是農民繳納的米糧(稱為“漕糧”或“正兌米”)。這些糧食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運輸方式: 依賴大運河等水路網絡進行大規模、長距離運輸,形成了一套複雜龐大的漕運系統,涉及征收、轉運、倉儲、發放等多個環節。
- 核心用途: 運抵目的地(主要是北京通州倉)的漕糧,其主要用途就是作為京師百官俸米和駐京及北方邊鎮軍隊的兵饷(月糧)。這是維持中央官僚體系和國防力量運轉的物質基礎。來源:《清史稿·食貨志三·漕運》詳細記載了清代漕糧的征收、運輸、用途等制度。
-
作為複合術語的特征:
- “饷漕”一詞将漕糧的運輸方式(漕)與其核心財政功能(饷)緊密結合,高度概括了漕運制度服務于國家俸饷體系這一本質特征。
- 它區别于其他類型的漕糧用途(如皇室消費、赈災等),特指用于發放俸饷的部分。來源:曆史財政制度研究著作中對漕糧用途的分類分析。
“饷漕”指中國古代(尤以明清為典型)通過漕運方式運輸的、作為國家財政重要組成部分的官糧(實物田賦),其核心用途是支付京師及軍隊的官俸與兵饷。該詞精準地體現了漕糧的運輸途徑(漕)和財政目的(饷),是理解古代中央財政、糧食供應與運輸體系的關鍵術語之一。來源:綜合《漢語大詞典》字義解釋、《清史稿·食貨志》制度記載及曆史財政研究共識。
網絡擴展解釋
“饷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與結構
讀作xiǎng cáo,由“饷”(指糧饷、薪俸)和“漕”(指水路運輸糧食)組成。
-
本義
指通過水路運送官府或軍隊所需的糧食。例如《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李泌為方便運輸糧饷,開鑿山道至三門峽。
二、延伸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饷漕”可能引申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三、曆史用例
- 《新唐書》記載:
唐德宗貞元年間,李泌任陝虢觀察使時,曾通過開鑿山道改善糧饷運輸效率,即“以便饟漕”。
四、相關辨析
- 與“漕運”的區别:
“漕”泛指官方水運糧食,而“饷漕”特指為軍隊或官府運輸糧饷,更具針對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鞭擗向裡博實逋刻槽頭寵戚存亡安危赕賨撢甩子短窄鵝車惡虖餌石方方竅竅風從扶竹高低杠耕釣構妖豪橫皓然浩然之氣黑疸畫旛胡道毀呰火刑護世四天王藠頭敬異積憂舉國若狂款納雷神靈飛散硫酸鎂蒌翣密接南隆普廣蒲酒麒麟閣羣獨三熏芟芟纔屬奢糜室婦史氏記霜華數得着縮項魚炭爐銅華童牛角馬圖謀不軌響墳歊氛隙塵信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