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饟漕”。指運送官、軍食用的糧食。《新唐書·李泌傳》:“ 貞元 元年,拜 陝虢 觀察使。 泌 始鑿山開車道至 三門 ,以便饟漕。”
“饷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可總結如下:
拼音與結構
讀作xiǎng cáo,由“饷”(指糧饷、薪俸)和“漕”(指水路運輸糧食)組成。
本義
指通過水路運送官府或軍隊所需的糧食。例如《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李泌為方便運輸糧饷,開鑿山道至三門峽。
部分資料(如)提到“饷漕”可能引申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饷漕》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為軍隊或大規模勞動力提供食品、生活必需品的運輸通道。通常用來指代饷船、饷馬等。
《饷漕》的部首是食,總共有15個筆畫。
《饷漕》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軍事制度和經濟活動。在古代,軍隊或勞動工人需要大量糧草補給以維持戰鬥力或生産力,因此饷漕成為必要的配套措施。
《饷漕》的繁體字為「餉漕」。
在古代,漢字《饷漕》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西漢的古籀文中,饷的寫法為「餯」,漕的寫法為「自⻏輸」。
1. 為了保證戰場上的士兵能夠得到充足的糧食補給,軍隊派出了饷漕隊伍。
2. 這些饷船的任務是将大量的糧食從糧倉運輸到軍隊所在地。
饷草、饷車、饷船、饷馬
糧運、補給
匮乏、斷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