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人的疑惑。 漢 徐幹 《中論·覈辯》:“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
“俗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世俗人的疑惑”,常指普通人或大衆對某些事物産生的疑問或不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拆解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幹的《中論·覈辯》:“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意為善于辯論的人能夠通過邏輯和言辭解決普通人的疑惑。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強調對世俗觀念的辨析與解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哲學思辨時仍可能涉及。
“俗疑”一詞反映了古代對世俗認知局限性的關注,其核心是通過理性辯論來化解大衆困惑。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中論》原文或權威詞典。
《俗疑》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對俗事或民間習俗的懷疑或質疑。它可以形容一個人對一種傳統現象或行為持懷疑态度或不信任的情感或心理。
《俗疑》的字形結構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人」和「疒」。其中,「人」部表示人類,「疒」部表示疾病。它總共有七個筆畫。
《俗疑》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表達方式,常用于表達對一些習俗、傳統的懷疑和質疑。傳統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現象多種多樣,有的在人們眼中具有神秘和神奇的色彩,有的則被認為過于迷信或缺乏科學依據。這使得一些人對這些習俗産生了懷疑和質疑,從而衍生出了「俗疑」這個詞。
《俗疑》的繁體字為「俗疑」。
在古時候,「俗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俗」字的古文寫法為「觫」,意為畏懼、恐懼,「疑」字的古文寫法為「疔」,意為癰腫瘡。
1. 他對這種傳統習俗持有一種俗疑态度。
2. 她對這些民間傳說抱有俗疑的态度,并試圖尋找科學的解釋。
3. 這種俗疑心理可能源自人們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和不理解。
組詞:俗事、疑問、懷疑
近義詞:懷疑、嫌疑、疑心
反義詞:相信、堅信、确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