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阁的意思、入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阁的解释

明 代罢宰相之名,仿 宋 置殿阁大学士,以阁在宫内,谓之内阁。大学士入直 文渊阁 ,称为入阁预机务。省称“入阁”。 清 代因之,唯入阁办事的,专属大学士,而以尚书为协办。 清 李渔 《玉搔头·呼嵩》:“寡人即位以来,见他正色立朝,敢言直諫,真是个社稷之臣,目下就要取他入阁。”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内阁》:“ 成化 弘治 多由侍郎陞尚书,若先陞尚书,则无入阁之命。” 吴晗 《况钟和周忱》:“ 明成祖 在打到 南京 ,作了皇帝以后,任命七个官员替他管理机密事务,叫作‘入阁’,后来叫作‘拜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阁(rù gé)是汉语中的历史政治术语,指官员进入内阁担任阁臣职务,特指明清时期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参与国家中枢决策的行为。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核心释义

指进入内阁机构担任要职。

“阁”即“内阁”,是明清两代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入”即进入、加入。该词强调官员通过皇帝任命进入权力核心层,成为内阁成员(如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等),行使“票拟”“顾问”等职权。例如:

“张居正于隆庆元年入阁,后任首辅。”


二、历史制度背景

明清内阁制度始于明成祖时期(1402年),作为皇帝秘书咨询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中枢。入阁需满足严格条件:

  1. 资历要求:通常需有翰林院经历或六部尚书、侍郎职衔;
  2. 任命程序:由皇帝直接任命(“特简”)或经廷推后钦定;
  3. 职能定位:协助皇帝处理奏章、起草诏令,无正式宰相名分但掌实权。

三、职能与象征意义

入阁者实际承担国家决策职能,其象征意义包括: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入阁”可引申为进入核心领导层或决策机构,如:

“新任部长正式入阁,主导经济改革。”

其使用仍保留对高层权力参与的隐喻,但脱离具体历史制度框架。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条目“入阁”;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内阁制度相关释义;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刘泽华主编,人民出版社(明清内阁职能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入阁”是一个源自古代官制的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具体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历史背景

  1. 起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因办公地点在宫内称为“内阁”()。大学士进入文渊阁参与机要政务,称为“入阁预机务”,后简化为“入阁”()。

  2. 清代演变
    清代延续此制,但规定只有大学士可“入阁办事”,尚书仅作为协办()。到明清中后期,内阁权力逐渐扩大,甚至能直接干预朝政,如严嵩、张居正等权臣均通过入阁掌握实权()。


二、基本含义


三、用法与示例

  1. 成语属性

    • 发音:rù gé
    • 近义词:拜相、擢升
    • 反义词:罢黜、致仕
  2. 典型例句

    • 历史用例:清帝曾欲选拔正直官员入阁辅政()。
    • 现代用例:形容某人进入重要团队或晋升高层,如“技术骨干入阁研发核心组”()。

四、权威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词典》或搜狗百科的完整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百道拜请蔽芾兵精粮足伯考场藿叱诃触龙鳞次对官诞纤隄塘陡搜督治范进峯朵复社贡诚官课闺阃顾思海邦海波合伯膊红华圜流交遘家支继昼君宰开运龙牵乱名啰啰唆唆辟仗仆乘签堤青阳让事若敖鬼扇荡沙潊申许舍寿师大市易法耍嘴睡袍束水四季松道条褥提干通淫吞舌外愚内智畏缩衔悔箫心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