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easant to the ear] 悦耳;中听
不堪入耳
(1).悦耳;中听。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苟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尟知忘味之九成,雅颂之风流也。” 梁 萧统 《文选序》:“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王夫人 听了,虽然入耳,只是不信。” 老舍 《二马》第二段十一:“ 马威 越听越觉得不入耳,抓起帽子来说:‘父亲,我得去找 李子荣 。’”
(2).虫名。即蚰蜒。
“入耳”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声音或言语听起来舒服、顺耳,容易让人接受或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声音悦耳、话语中听,强调听觉上的舒适感。例如:“乐声入耳”“言语入耳”。
反义表达
常以否定形式“不堪入耳”出现,形容粗俗刺耳的内容。
适用对象
历史渊源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形容文章“入耳为佳”,后扩展至听觉感受。
类别 | 词语举例 | 说明 |
---|---|---|
近义词 | 动听、顺耳、悦耳 | 均强调听觉上的舒适感 |
反义词 | 刺耳、逆耳、难听 | 侧重令人不适的听觉体验 |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入耳》是一个成语,意为进一步理解或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入耳》中的首字是“入”,属于“人”字旁;次字是“耳”,属于“耳”字旁。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耳”。根据《康熙字典》,拆分部首的笔画是2画和6画。
《入耳》一词出自于《礼记·乐记》:“人耳俱入。”表示每个人的耳朵都听进去了。繁体字形为“入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入耳的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入”字的写法是一个象征着人进入的纳字底下为“口”的字,上面加“人”,表示一个人进入。而“耳”字的写法比较接近现代字形。
他的建议深深入耳,让我受益匪浅。
入耳文、入耳之诘、通入耳背
听进去、听明白、听懂
耳边风、充耳不闻、不入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