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好的聲譽。 漢 李陵 《答蘇武書》:“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唐 張說 《梁國文貞公碑》:“激昂成學,榮問日流。” 宋 王安石 《呂公弼改尚書工部侍郎餘如故》:“保身慎行,舊有榮問。”
(2).榮獲問事或問候。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前席屢榮問,長城兼在躬。” 宋 蘇轼 《賀提刑馬宣德啟》:“恭承榮問,有激懦衷。”
榮問(róng wèn)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文獻用例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榮”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桐木也”,後引申出顯貴、興盛、榮耀等含義,《漢語大詞典》收錄其12種引申義項(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問”本義為詢問,《爾雅》注“訊也”,後衍生出問候、音訊等義。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如《後漢書·窦融傳》載“融于是日往守廣,敷以丹青之信,申以潔白之咎,榮問休暢”,此處“榮問”指顯赫的聲譽。唐代李善注《文選·陸機〈贈馮文罴〉》中“昔與二三子,遊息承華南。拊翼同枝條,翻飛各異尋。苟無淩風翮,徘徊守故林。誰謂形迹密,鄙哉比晨禽。之子合逸趣,寄我青華音。榮問休暢,幽滞允明”亦用此義。
三、現代釋義 綜合古代用例,“榮問”在現代漢語中可釋為:
“榮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因品德、功績等獲得的社會贊譽。該含義最早見于漢代李陵的《答蘇武書》:“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意為在清明時代建立功名,聲譽美好且廣泛傳播。唐代張說、宋代王安石等文人的作品中亦沿用此意()。
表示對他人問候或請教的謙辭。例如唐代高適的詩句“前席屢榮問,長城兼在躬”(),表達對他人多次垂問的感激。宋代蘇轼在《賀提刑馬宣德啟》中也用“恭承榮問”表達對問候的敬意()。
現代語境中,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以榮譽名義提問”,強調禮儀性表達,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建議: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古籍中多指“聲譽”,而現代用法更偏向禮儀表達。
挨家比戶八慈白衣民族拔俊鮑裡斯·戈東諾夫褊袒弼佐逋累常故乘風破浪鸱視狼顧赤土代銷蹈敵訂述沸海膚皮潦草鋼印幹什麼供詞栱枅鞲馬鈎努郭門濠溝黃手箭笴交至假授警擾糾治俊骨軍令重如山伉俪刻虐袴筒靈訓龍腦菊勉谕冥隘謀取漂洗鉛澤勤勤懇懇侵與日壇柔蔬撒然善閉無關楗生硝深山長谷霜谿思想家探拾菾菜通幽洞冥脫凡香橼細草攜家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