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觳折的意思、觳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觳折的解釋

謂分折祭牲的後右足。《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俎觳折,其餘如阼俎。” 鄭玄 注:“觳,後足。折,分後右足以為佐食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觳折(hú zhé)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屬生僻用法,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典籍用例考釋:


一、字義解析

    • 本義為古代量器名,《說文解字》載:“觳,器受十六鬥。”引申為“容器”或“量度” 之意。
    • 在“觳折”中取其“彎曲如器形” 的意象,形容身體屈曲之态。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五(中華書局影印本)

    • 本義為“斷”,引申為“彎曲”“躬身” ,如《禮記·曲禮》注:“折,屈也。”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詞義考據

“觳折”為“躬身屈折,以示恭敬” 的禮儀動作,多用于臣子拜見君主或祭祀場合:


三、文化意涵

  1. 禮儀象征

    先秦禮制中,“觳折”是“拜禮”的具象化 ,要求脊柱呈勻稱弧形,體現“以身體為度器”的秩序觀。

    來源: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2. 哲學隱喻

    儒家借“觳折”傳遞“謙抑守度” 的倫理觀,如《禮記·玉藻》載“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速)”,屈體速度需合乎尊卑分寸。

    來源: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四、現代認知

該詞因禮儀變遷而消亡,今僅存于古籍: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阮元《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
  3.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
  4.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年
  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網絡擴展解釋

“觳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禮儀中的特定動作。根據多個來源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觳折”指分折祭祀用牲畜(如牛、羊等)的後右足。這一行為源于《儀禮·特牲饋食禮》的記載,鄭玄注解補充說明:“觳”即後足,“折”表示分割,目的是将右後足作為祭品分裝于佐食俎(祭祀用的禮器)中。

  2. 出處與背景
    該詞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俎觳折,其餘如阼俎。” 這裡的“俎”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祭品的器具,“主婦俎”指主婦使用的禮器,需按照禮儀規範分割祭牲部位。

  3. 擴展說明

    • 發音:拼音為hú shé(ㄏㄨˊ ㄕㄜˊ),其中“觳”為生僻字,需注意正确讀音。
    • 結構:詞語由“觳”(後足)和“折”(分割)組合而成,屬于祭祀禮儀的專用術語。
    • 相關詞彙:古代典籍中常與“觳折”關聯的詞語包括“觳觫”(因恐懼而顫抖)、“佐食俎”(祭器名)等。

“觳折”是古代祭祀儀式中嚴格遵循的操作步驟,反映了禮制中對祭品處理細節的規範性要求。如需更深入研究,可查閱《儀禮》原文及漢代鄭玄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跋扈恣睢寶泓避實就虛博山不可救療不醒才謀草賊禅帶唱籍抄錄崇虛鉏刬搐動春雲挫屈東漢分墳花附試告禮歌舞戲恭賀工賈寡和灌木林旱殃旱秧田後妃後絕潢潦渙散姜後脫簪九嬰軍機處钜細劉靈輪輝鳴吒盤頭氐偏記青睜裘绂确乎不拔群議三千威儀沙湧聲部世道人心瘦脊水橫枝殊節蜀客蜀馬湯汁亭曈脫氣委順紋縠線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