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籍。 唐 李翱 《平原郡王柏公碑》:“ 贞元 二年 淮西 平,詔曰:‘休勋茂伐,书於竹帛,戎籍乃为裨将副,非所以褒功宠德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陈飞》:“近日 吴中 有一 顾 姓者,初应募在戎籍,后得异人传授,云一日夜可千里。”
戎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现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戎籍由"戎"与"籍"两个语素构成。"戎"本义指兵器,《说文解字》释为"兵也",引申为军事、兵车、军队等含义;"籍"原指记载赋税、户口的簿册,《周礼》郑玄注"谓司常典也",后泛指登记名册。二字组合指与军事相关的登记簿册,特指军籍制度,即古代记载军人身份、隶属关系的官方档案。
二、引证解释 《宋史·兵志》载:"凡入戎籍者,三代不得脱兵役",表明该制度具有世袭特征。《明实录·洪武朝》记载:"清理戎籍,核实兵员",反映其在军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戎籍与民籍分,乃卫所制之基"。
三、相关词汇 同义词:军籍、兵籍、武籍 反义词:民籍、农籍、匠籍 语义辨析:与"军籍"相比,"戎籍"更具书面语特征,多用于典章制度语境;"兵籍"侧重个体士兵登记,而"戎籍"强调系统性军事档案。
四、文献参考 本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军事类词条、《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华书局2003年)第三章户籍制度,以及《二十四史》中相关兵志记载。
“戎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军籍或被征召入伍的战士身份。该词由“戎”(军队)和“籍”(登记名册)组合而成,表示在军队名册中登记的身份。
因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白苎歌饱暖生淫欲敝裂惭惕楚国梦处疗出头人挫西逮案打金枝道童奠馈电谢多重性风类风韵分毫不爽附耳射声抚台告天光荣榜谷雨萍和平纮纲活泼泼拣佛烧香惊浸浸涵拒却开务蜡滓连屐连叶历久弥坚鳞次栉比柳泣花啼鸾旂锣鼓经旅望庙算貉裘恼人飘飒铺结期末考试青鸟书崎嶢攘斥三曹散施烧埋银审律树懒隋堤随阳特称判断投阁唾手可得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