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淹死。《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其後則有 北宮 井溢,南流逆理,數郡水出,流殺6*人民。”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 元和 ﹞八年五月,湧水出他界,過其地,防穿不補,沒邑屋,流殺居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流殺漢語 快速查詢。
“流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指因水流沖擊或洪水泛濫導緻人被淹死,強調因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例如《漢書》記載的“流殺人民”即描述洪水緻死的場景。
古代典籍:
構詞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部分網絡詞典(如、5)嘗試用其造句,但多為示例性質,缺乏實際語用場景。
“流殺”是典型的曆史詞彙,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語境,不可直接套用于現代口語或寫作。
流殺是指人民群衆因為某種原因被迫流亡外地或被迫逃離家園的現象。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戰亂、自然災害等極端環境下,使得人們失去了安全和穩定的生活環境。
流殺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與水相關;“殺”則是表示與殺戮、生命相關。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0個。
流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它最早出現在東晉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公已欲赴皇都,郁後者謂之流殺,為之變色。”可以看出,流殺在古代指的是被迫流離失所。
流殺是流殺的繁體字。繁體字是指在簡化字的基礎上,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在繁體字中,用“殺”替代了“殺”。
在古代,流殺的寫法稍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流殺的寫法是“流斬”,其中的“斬”表示被殺戮的悲慘命運,與現代的“殺”相似。
1. 戰争導緻了大量的流殺現象,無數人們不得不逃離自己的家園。
2. 自然災害使得許多人流殺,他們失去了一切,隻能背井離鄉。
1. 求生存流殺
2. 流殺潮湧
3. 流離失所
4. 流亡異鄉
1. 流亡
2. 流離
3. 流散
4. 流浪
1. 定居
2. 安居
3. 安頓
4. 回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