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留中不發的意思、留中不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留中不發的解釋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用于行為方面。也作“留中不出”、“留中不下”。

出處:

語本《史記·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32回:“給事中蕭俨,複上疏極谏,俱留中不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留中不發”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處理奏章的方式,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皇帝将臣子呈遞的奏章留在宮禁中,既不批示意見,也不轉發給相關部門商議或執行。這種做法常見于明清時期,體現了君主對某些敏感議題的回避或權力掌控。

二、詞源與背景

  1. 曆史出處

    • 最早可追溯至《史記·三王世家》:“奏未央宮,留中不下”,後演變為“留中不發”。
    • 清代小說《鏡花緣》第十五回記載:“武後俱留中不發”,描述了武則天對勸谏奏章的冷處理。
  2. 政治意圖
    皇帝通過“留中不發”可達到以下目的:

    • 擱置争議:避免對敏感問題表态(如皇位繼承、派系争鬥);
    • 壓制言論:對不合心意的谏言采取消極回應;
    • 權力制衡:延緩決策以觀察朝堂動向。

三、結構與用法

四、例句與語境

五、曆史影響

這一做法雖能暫緩矛盾,但長期使用易導緻政務積壓、官員消極。例如明代萬曆帝曾大量“留中”奏疏,加劇了君臣隔閡與行政效率低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差異,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清會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留中不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留中不發》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待機遇成熟再行動,不急于做出決定或行動。它表示人們在面對某種情況或問題時,選擇暫時保持觀望,不輕易采取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留中不發》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十”,筆畫數為十三畫。

來源

《留中不發》最初來源于《荀子·佛懈章》:“留中務實者,猶焚膏繼晷之心也。”後來演變成成語,“留中不發”的含義漸次轉化為待機會成熟後再行動。

繁體

《留中不發》的繁體字為「留中不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留中不發》可以寫作「留中不發」。

例句

1. 在商場競争激烈的時候,有些企業主選擇《留中不發》,而不是急于做出決策。

2. 領導在處理事情時常采取《留中不發》的态度,避免草率行動導緻問題。

組詞

1. 留心 - 注意、留意

2. 留念 - 紀念、保存

3. 中心 - 心髒、核心

4. 不發 - 不表達、不發表

近義詞

1. 待機 - 等待、觀望

2. 偃旗 - 不升旗幟、消極對待

3. 靜待時機 - 坐等、等待時機

反義詞

1. 迅速行動 - 立即行動、迅捷反應

2. 敏銳感知 - 靈敏覺察、敏感察覺

3. 急于求成 - 着急、急功近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